探究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雷天龙

白银市白银区金山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10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在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水平的提高。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让学生在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更多的尝试。


关键词

数学;大单元;教学;素养;活动

正文


前言

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建立起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通过宏观方式接触数学知识,整合个人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科学习能力。深入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时,调用以往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数学知识的学科本质,找到对应的解题逻辑。促进学生在习得新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数学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整合单元内容,明确本单元目标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梳理好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快速发展。在面对不同单元主题时,教师要根据单元的实际内容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梳理好教学内容,明确要实施的教学活动。

像在针对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这一单元内的三小节内容,分别为感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熟悉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们的另一半。能识别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这些内容都与“图形的运动”这一主题相关,在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各小节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一小节感知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大量观察的前提下,熟悉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具体特征。此小节为奠基内容,教师要准备丰富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图片资源,供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在进入第二小节后,学生需要应用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结合所给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尝试自主操作,描述或画出它们的另一半。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尝试操作,允许学生犯错,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第三小节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较为重要,学生需要正向和逆向想象,将前两节的内容灵活应用起来。做好教学内容的丰富,明确三小节内容的“图形的运动”主线,绘制单元内容网络,才能让学生看到整体,看到细节,明确个人单元学习目标,全身心地参与到大单元学习活动之中。

二、落实启发教学,探究大单元内容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大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的特征,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新的数学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方向,提高数学学习主动性。像在讲解“周长”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置“什么是周长?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怎么求周长?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求图形的周长?”等问题,让学生利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利用启发性的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中,发现了关于周长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提出“生活中有哪些周长模型吗?”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将数学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当学生关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提出“其实这个周长公式的本质就是?”这一引导式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透到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上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三、利用微课资源,降低该单元难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微课资源已经在各个学科中得到普遍应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都逐渐成为数学课堂中的常客,成为信息的载体,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微课,能够优化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难度和问题解决难度。

像在讲解“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们认知小数意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着眼于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用微课资源。在大单元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利用短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小数产生兴趣,也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小数的意义之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给学生展示生活小数出现的场景,促进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主动互动中感受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对不同情境中小数的理解等,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在引导学生获取小数加减法相关的运算技能时,教师可以对小数的计算过程进行形象化处理,利用动态化的微课资源,让学生看到小数加减运算的实际过程,在个人计算时,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有清晰的计算逻辑。微课视频,并不是数学课堂的必需品,但有效应用微课视频,有利于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诸多困难的解决。教师要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灵活设计和使用微课视频,促进学生轻松且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创设思维导图,自主总结知识点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简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不同的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方法。在低年级,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已经构建完成的思维导图中尝试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而在高年级,则可以将思维导图绘制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总结,从个性化的出发点切入,用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思维特点。

像在讲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阶段,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绘制关于组合图形面积的思维导图,将个人所学习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绘制出来,保证思维导图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允许学生与同伴相互讨论,相互提出建议。师生、生生针对思维导图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互通有无,查缺补漏的过程,有利于其个人数学学习成果的升华。在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之后,可以举办一次思维导图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在教室中,大家在教室中动起来。教师给学生三朵小红花,让学生们选出自己欣赏的三张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和评价,参与到课堂集体活动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启迪,能够构建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网络。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把握好教材内容,重新构建课堂模块,灵活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才能促进学生在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引导下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绽放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亚男.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9):59-61.

[2] 刘冬梅.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导学,2023(20):70-73.

[3] 陈淑燕.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4(4):88-90.

[4] 陈垚清.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16):45-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