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
摘要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为保障城市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的稳定,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农业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快速增长,使农民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大面积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中的粪便污染,使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为乡村振兴与资源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环保部门不断开展以环境监测为重点的农村治理工作。国家开展了对农村环境的整理工作,以多种形式调查并协调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从而促进了农村饮用水资源与生产水资源质量的提升,并进一步维护了农村的土壤环境,促进了空气质量的提升,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与生产条件。此外,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工作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从而为农村环境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专门针对农村环境监测标准的法律法规,提供了统一且标准化的监测标准、监测内容以及监测评价体系,有利于各单位遵守和学习。
1.1农村环境状况调查
在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活动前,需要对当地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不仅包括土壤、温度、气候及空气等自然情况,还应包括当地人文历史以及生产活动、农产品类型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由此才能够充分了解产生当地污染源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制定了农村环境的治理方案。
1.2监测布点和采样
农村土壤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最终产量。因此,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于保证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监测过程中,每一个生长基地应当设立一个监测点。重点污染区域需要设置三个监测点,并分别进行采样。重点污染区域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工矿企业周边的土壤,以及农村地区进行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附近的土壤,此外还包括堆放在生活垃圾区域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受到居民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监重点测与治理。
1.3监测布点
对于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的监测需要分别在农村居住区、农作物生长基地以及工业园区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1)监测项目和评价依据空气质量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或可吸入颗粒物等,监测的具体要求应当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2)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应当保证每年两次的监测频率,每年5月与10月各监测一次。
1.5全国农村环境质量整体评价
可以通过对某一地区或某种类型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并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与分析评价结果,统计出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数据,使分析结果更具有参考意义。
2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成因
2.1生活垃圾的污染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但在农村地区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执行效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较为落后,很多村民认为垃圾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即使不分类,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在垃圾箱上标记了垃圾分类,很多村民还是会将垃圾随意的丢弃在路边、田野、河内,或者直接焚烧,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2.2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加剧
近30多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追求高产量的粗放经营,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各占全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的21%、23.9%和37.4%。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率仅为城市的2/5。
2.3自然灾害
乱砍乱伐等现象以及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村地区的绿色植被数量大量减少,生态发展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始终提倡和鼓励的绿化种植项目进展缓慢,在多雨季节,持续性的降雨很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没有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地表沙土变得松散,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则极容易出现沙尘暴。如今,全球气候都在发生改变,各个地区的降雨量严重不均,部分地区常年干旱,而有的地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农村环境监测措施
3.1创新农村环境质量政策体系
当前,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导致城市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在此背景下,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开发区向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向受损地区进行经济补偿等措施,这样既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
3.2创新农村环境质量政策体系
当前,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导致城市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在此背景下,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开发区向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向受损地区进行经济补偿等措施,这样既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
3.3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
随着人们对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可通过将科技手段、现代农业管理工艺以及传统农业经验三者相结合,大力推动有机粮食、绿色蔬菜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在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的同时,还能保护农村环境质量。在加强环保问题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生产,提倡新技术、现代农业的推广,围绕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构建推广体系,促进农村经济逐步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将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农业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部门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农村地区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向村民普及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鼓励村民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附加价值。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村民资源化的利用秸秆。
3.4提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开展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以及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布局、规模和方式,搬迁或取缔养殖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对水产养殖业进行严格管理,督促水产养殖业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并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和规模。此外,还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要根据土壤性质对症施肥,并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质肥料等一系列措施。
3.5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工作,要多措并举,提高宣传力度,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环保标语上墙、网络媒体报道、报刊杂志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同时,还要认真听取农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需求和意见,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农村环境质量保护的工作中,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6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
政府部门可以修建沼气池,减少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从事畜牧养殖的村民能够安心经营,不必担心给环境和周边村民造成的影响。农田的秸秆同样大有用途,政府可以向村民宣传,不必直接焚烧秸秆。除此之外,还应持续推广垃圾分类政策,修建垃圾处理厂,实现对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经过处理的垃圾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
3.7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考核体系
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与付出。只有不断建立并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治理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的农村环境污染源,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例如对于生活污染源、生产污染源以及种植污染源等不同环境污染类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不同污染源类型的特点以及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保工作的考核体系,提升各生产部门以及每村每户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鼓励村民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并检举告发,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3.8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通过采取秸秆加工成有机肥料、饲料或者燃料等多项措施,防止“一烧了之”的情况,如用秸秆喂养牲畜,用秸秆-沼气-肥料模式发电、制成燃料[8]。玉米套种红薯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持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向好的态势发展。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场管理,使畜禽粪便在经过现代技术加工后还田还土,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等。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大规模提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荐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政府与主管部门必须要注意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利用先进的技术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4.
[2]李思扬,姬筱挺.关于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的思考[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16):60.
[3]怀红燕,上海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149-153.
[4]聂丽曼,刘剑锋.农村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方案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219.
[5]杜翠娟.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9,31(6):234-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