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燕芳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陈寨小学,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实现其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包括教材内容、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随后,文章探讨了在融入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以及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师资培训的加强。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实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传承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关键阶段,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以及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在设计时已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普遍纳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课文选取覆盖了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习俗、历史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并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材编排上,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既照顾到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在高年级逐渐深化难度与内涵,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然而,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与现代生活情境的结合尚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二)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的认识与实践

教师群体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日益增强,普遍认同其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道德情操的重要作用。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尝试将传统文化知识点与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如运用情境教学法重现古代生活场景,或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调研显示,部分教师仍面临教学资源有限、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挑战,导致教学实践难以深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尤其对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数字媒体的广泛渗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和深层次理解相对缺乏。调研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其深层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深入探讨。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往往期待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和效果,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更多创新,如引入实地考察、文化工作坊等形式,以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和实践。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障碍与挑战

(一)教育资源与环境的限制

在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环境建设成为首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一是优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稀缺,包括缺乏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贴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平台;二是教学环境未能充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往往受限于物质条件和空间布局,难以创设体验式学习场景,如传统文化角、模拟古代生活情境等,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知和情感联结。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方法的制约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短板,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教学手段传统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教师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合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阻碍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在快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体验机会的减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所减弱。这种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限制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的理解与吸收。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起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整合

为了更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整合。这包括:精选与时代接轨的传统文化素材,将经典文本与现代生活实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共鸣与理解;跨学科融合,将语文与其他科目如历史、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有机整合,构建综合性学习模块,使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实际,设计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等,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鲜活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采用多样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提升传统文化教学实效的关键。具体策略有: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体验;项目式学习,围绕特定传统文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翻转课堂,利用网络资源预习传统文化知识,课堂上侧重于深度解析、讨论与实践,提高教学互动性和效率。

(三)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学习社群,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合作研发教学资源,形成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开展教学竞赛与展示活动,通过观摩学习、评优激励等方式,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的热情,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

四、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其意义深远且价值重大。这是维系民族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经典文学、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美学追求等,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在教授古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本时,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解析,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民俗活动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文化感知力。构建家校共育机制,鼓励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家庭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如共读经典、讲述家族故事,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一是理念融合,树立“古今贯通、中外融汇”的教育观,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内容整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议题、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开发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三是方法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博物馆、在线文化课程等,使传统文化学习更加生动、便捷,同时鼓励跨学科项目学习,促进传统文化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做出贡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叶丹.“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4,(09):13-15.

[2]许玉红.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J].考试周刊,2024,(09):35-40.

[3]钟思诗,汤奇云,吴惠芬.新课标视域下客家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2024,42(01):26-30.

[4]吴萍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讨[J].教育,2024,(06):7-9.

[5]晁婉如.融入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新课程,2020,(51):2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