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涛

​(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401300)

摘要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直接推动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模式与内容的不断革新。本研究围绕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整合教学模式。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当今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受限于多种因素,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仍难以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也对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汽车检测与修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重要方式,急需对现有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度反思和创新。故本文将从教学现状出发,深入探讨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脱节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往往还停留在传统汽车技术的层面,缺乏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技术的涵盖。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也使得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课程内容的更新滞后与工业界的快速迭代形成鲜明对比。多数教材依旧以传统汽车机械原理、电路分析为主,对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领域触及甚少。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知识与市场上最新技术相距甚远,从而增加了他们毕业后适应新型工作环境的时间和成本。

1.2 实践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多数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限制,难以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教学中依赖传统的修车铺作为实训基地,这些环境往往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修理工具,无法满足现代汽车技术教学的需求。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不够深入,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实际案例数量有限,使得他们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的培养[2]。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室,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评估机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往往处于无目的、无指导的状态,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最新技术之间存在断层;二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许多教师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背景,但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缺乏对汽车行业新技术的直接接触和实际操作经验,难以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更新。此外,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行业的步伐。尽管部分教师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研修活动积极提升自我,但整体来看,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仍然难以满足高质量教学的需求。

1.4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弱。实训教学中,学生往往采用观摩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通过实践课程真正掌握技能。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缺乏面对复杂问题解决的机会[3]。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技能的操作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他们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二、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2.1 积极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此模式的采纳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双重提升。通过深入分析行业需求,教育机构能够精准设定培养目标,并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此外,该模式还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可派遣技术骨干入校授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4]。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后,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与评价过程,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生在学习期间即接触到了未来的工作场景,这种早期的职业适应性培训,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职场,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

2.2 明确专业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基石。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围绕行业需求,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者应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既包括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涵盖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分阶段设立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目的的实现。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如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非技能类的素质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它们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全面考虑,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全方位满足职场需求。

2.3 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及时纳入新技术、新标准,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课程教学设计还应考虑到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路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5]。此外,定期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也是优化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2.4 借助网络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教育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建立专业相关的在线学习平台或加入现有的教育资源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到最新的行业资讯、技术标准及修理方法等,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线上模拟实训软件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实践,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避免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也是提升教学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自己编制的教案、课件、视频教材上传至平台,供其他教师参考和使用,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质资源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此外,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的相关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开放空间,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2.5 整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过程质量

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取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坊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理论授课中穿插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训课程中设置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工作流程,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反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理论知识的自学,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实操演练和问题解决,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利用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6]。此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或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不仅可以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改革与发展潜力。通过积极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整合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与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汽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随着智能汽车等新技术的发展,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与优化,为我国汽车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平娟.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J].现代盐化工, 2020, 47(5):2.

[2]何伟丽郭修哲.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21, 034(017):168-169.

[3]胡文娟."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发展研究[J]. 2020, 4(5):2-3.

[4]常保利,廖发良.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标准思考[J].汽车实用技术, 2020(6):3.

[5]李赫.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时代汽车, 2022(6):2.

[6]皇甫海峰孙中涛辛志鹏.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专用汽车, 2022(8):115-1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