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形处见奇绝——综合实践课程中空白美的营造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燕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 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 留白

这里的留白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通过问题的设计、课文的分析及课文的总结,给予学生感染、启悟、召唤引起学生更多更自主的感知、想象、联想,使其得到一种由初级审美向高级审美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力和想象力的目的。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艺术。我将它分为导语空白、文本空白、结语空白三部分来阐述。

(一)导语空白

导语空白即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根据大多数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提问激疑是最好的方法。如教学《多彩的信息世界》,可以提问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的生活中有哪些信息?请举例。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浓,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时才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开始,而在此之前教师的提问激疑实际上是学习前的一种准备性活动,是综合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它,学生就不能进入“受激发状态”,不能兴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是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创造空白来设计课堂用语,开拓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领悟,进而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又如在讲授《蔬菜》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拿着苹果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认识蔬菜。”“不对,老师,你手里拿的是个苹果。”“哦?是苹果不是蔬菜吗?那是什么类别?”“……”(众说纷纭)“你还认识哪些蔬菜呢?蔬菜和水果的区别是什么呢?”由学生自己悟出知识点,这种印象无疑是最深刻的。

(二)文本空白

   “美”存在于文本的空白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空白,从而引导学生去发掘更深层次的“美”。例如鲁迅的《粮食知多少》一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粮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敢于创新,这便可让学生讨论一番,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对研究结果有成功感、自信心,体验合作的喜悦。

(三)结语空白

在教授完每一课后,我们都会有一番课文总结。通常我们说的都是一些定性的语言总结。为何不在结尾处也设计一些空白,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作更进一步的思考呢?下面是《可爱的家乡》结语空白实录:“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的到了自豪与骄傲。然而,这些变化有时候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呢?”这是生活中的延伸—“为家乡出谋划策”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求知欲,并调动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性,达到了课堂知识的延伸。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课堂结束了,可讨论仍在继续。

二、 补白

补白这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空白,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从而实现对文本空白的再加工创造。接受美学的先驱者之一,波兰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由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康斯坦茨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伊瑟继承并发展英伽登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所以伊瑟称之为“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在教学结构中实质上就是作品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学生要完成作品的鉴赏,必须独立地填补和连接这些空白,使模糊不定地意象在自己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空白与模糊具有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那么相对于留白注重教师教学艺术而言,补白则是侧重于注意学生个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下面分为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补充空白

1.图文并茂,巧充“空白”

语言空白和结构空白都直接存在与文本中,他们的互相融合从而产生美。让学生补充这空白的美,即使让学生充分体味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例如《走进家乡》,1.各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调查、记录。跟进教材的要求,设计两份调查表:一份是“家乡文化调查访问”,一份是“家乡红色旅游的调查”,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2.畅想家乡的宏伟蓝图,通过细节想象,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美的心灵历程呢?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那么我们何不让学生做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将想象的空白空间无限拓展呢?

2.课外体验,巧续“空白”

《探秘身边的植物》这一综合活动实践主题从校园植物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初步认识,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实践过程中,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课给我们留下了结局的空白。

我们校园里有许多美丽的植物,快动用起你们全身的感官去好好观察吧!

(二)体验空白

一堂课要想取得震撼学生的效果,让读者产生共鸣,除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之外,跟读者的经历体验也有很大关系。学生阅历少,要理解课堂所蕴含的东西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单靠语言表达也很难将抽象的感觉切切实实的传给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动物气象员》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本节课,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制作边表演,动静结合。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全市同学们的热烈关注。开课以来,我看到了同学们制作的动物头饰,以及同学们录制的短视频,充满童趣的声音、动作,讲述一个个动物小故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现有资源解决问题。学会了制作动物头饰;还大胆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故事。我非常开心,看到这么多同学的学习成果。看到这么多同学开心的笑脸。学生扮演的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再比如《安全教育》这一课,我这样设计:“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期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可是当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安全知识也不能少,请看小品表演:《家庭AB剧》——A剧”

  C1:(读白)好大一个家,我独自一个人,爸爸妈妈都上班,我可自由啦!(高兴地跳)我打开电视机,唉,都不好看——(这时,传来敲门声)谁呀?D:我,你李叔叔。

  C1:李叔叔,怎样没听爸爸说过呀!

  D:噢,我是新来的,时间不长,是你爸爸让我来拿东西的。

  C1:(开门,让D进来)

  D:(左看右看)小朋友,你一个人在家呀?

  C1:(倒茶)叔叔请喝茶,我爸爸让你来拿什么东西?

  D:(嘿嘿一笑)来拿——钱。

  C1:(大吃一惊)

  D:(拿出小刀,恐吓道)不准喊叫,不然的话,我要你的小命,动作快点。C1:(乖乖地到抽屉去拿钱给D)

  我们再来看看B剧中另外一个同学是怎样做的。小品表演

  教师问:看了这两个表演后,你认为哪一次的同学做得对呢?对在哪里?如果的情景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小结:独自在家时,生人敲门别理他,是熟人敲门还要多答答话,刚才A剧中的小朋友就吃了这个亏。冒牌“叔叔”被抓去了,真令人高兴,这样的喜事,真该放串鞭炮,庆贺庆贺。但放鞭炮,也要注意安全。

  请听快板表演(人物:E、F)(课件出示)

  教师说:我们小学生,也应明白一些消防知识,下头我们就来进行消防知识抢答赛。为“填白文”增添亮色。所编节目想象合理,可为原文增光添彩。

总之,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综合实践的无声之境,为在审美的空白领域里驰骋我们的想象,发展我们富有个性的空间而继续努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