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郝泽利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兴明初级中学277737

摘要

地理,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地理这门科目的第一次接触,学好初中地理有利于学生为今后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把基础打牢,掌握好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魅力和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农村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正文


作为一名初中农村学校的老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农村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时,根本就不知道地理是什么,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也很低,再加上大多数地理老师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平铺直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所以,如果想要让农村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真正为学生考虑,用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来打开学生的心门。

一、善于运用课本,发挥教材魅力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课程内容的导入。对农村地区的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对不少地理知识感到陌生而遥远,如果教师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讲解,学生不仅不会对当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还会觉得“这种不接地气的知识乏味无趣,学了也没有用处”,导致对地理学科产生轻视心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觉得地理知识孤立而琐碎,让自己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在具体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就要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教师要利用好地理课本,尤其是地理课本中的“引言”,它是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新知、温习旧知的最好“利器”。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章节导言中提出的五个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出“你们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吗?”“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邻国?”“大家能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吗?”“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觉:虽然中国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国家,也是我们最亲爱的祖国母亲,但是自己对于祖国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甚至最基础的知识都有所欠缺。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学生便会自觉地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

此外,学习完每一章节后,教材都会配备与之紧密相连的“活动版块”,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这部分内容。以《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的“疆域”教学为例。在“活动版块”中,有一项内容是让学生看着地图依次找出我国陆上邻国与隔海相望的国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可以更加直观明了地认识这些国家,并对它们在中国的哪些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些教师会把记住这些国家的名称与位置布置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下来,然而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利于记忆,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倒不如让学生亲自找一找、写一写,在动手中记忆,在记忆中提高认识。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地理课程,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可以借助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可更好地利用教材的内容,让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教学效果。教材中的“引言”“活动版块”和“阅读教材”,可充分满足课程引入、课后练习及课外知识扩展的需要,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发挥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创设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参与率

地理,原本是一门具有魅力的学科,它包含了自然知识与人类文化,上到季风方向,下到水资源的循环,无不涉及。然而,“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门学科的魅力,让学生认为地理是枯燥无趣的课程。

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并非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这一策略,农村地区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从一些日常的歌曲及故事中,生动巧妙地引入所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中国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这一内容时,学生知道了季风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歌词中唱道:“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教师就可以通过这首歌进行提问:“东南风和西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黄土高坡的地形对季风有什么影响?”学生在思考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意识到地理是重要的知识,蕴藏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在学习“气候的垂直性分布时”,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将知识与实例相结合,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颖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更为有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便很难记忆并掌握。而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利用歌曲、诗词等内容与教学知识相连,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率,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三、开展小组化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与学生都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而小组化的教学课堂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小组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与良性交流,并且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课堂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新奇有趣,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将学生以4~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前布置课程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例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印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做好预习,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口特征、主要产业等方面分工合作,为印度制作一张“手抄报”。这种新颖的课堂模式将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有的学生说:“曾经老师让我们自己预习的时候,我总是有很多疏漏的地方,现在大家一起预习,即使我有所疏漏,其他同学也会及时帮我查缺补漏。”有的学生说:“以前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单枪匹马’,而小组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十分有趣,让我的学习热情大大提升,曾经自己预习会犯懒,但是现在为了集体利益,我总是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去努力听课。”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既是创新,又是挑战,教师要在课堂上统筹全局,管理好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与发言。

四、积极挖掘地理教学资源,拓展知识的展现路径

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以便结合现实生活和网络资源进一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并解读地理知识,进而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在具体做法方面,教师应积极做好备课工作,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和教学计划有效收集并整理教学资源,这对于教学工作模式的拓展很有帮助。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了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有利于结合海量网络资源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充分探索与独立思考,为教师更好地实现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和说明提供了可能。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日本》一课,在讲解其地理特征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相应的地理模型进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实现对日本地理特点的合理了解。在此过程中,通过结合相关纪录片为学生针对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相关自然资源等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实现对日本地理知识的合理认识。与口头讲述相比,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视听感官更为直观地了解相应的知识,并强化自身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对于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五、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科学调整教学侧重点

作为一位教师,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在新时期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知识探索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工作的侧重点进行调整与变革。实践表明,相关教学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新时期高素质地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此同时,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利于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于自身的教学方法与侧重点等进行合理调节,以便强化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这对于教学工作预期目标的达成很有必要。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时,通过及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教学活动的反应进行关注和分析,教师可以选择更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一些话题来组织教学活动,并科学转变教学工作的节奏和落实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水平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土地资源知识进行在线测试,从而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学生在哪些地方还存在理解不当之处。并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强化训练。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确保教师真正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设计具体环节,从而促进了教学工作效果的合理优化。

结语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从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郭联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89-91.

[2]曾晓燕.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实践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95-97.

[3]雷保林.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策略简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13):209-211.

[4]陈丽雯.微课有效提升初中地理学习质量的实践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6):53-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