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目标分层、探究思路
正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文言文的语境差异及内容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面临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文言文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形式,将目标分层、教学步骤合理分解,通过聚焦主题和探究思路,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
一、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一)进行目标分层,搭建进步阶梯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学习任务群能够将教学目标分层并科学排序,为学生构建进步的阶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群将目标分为若干层级,使每一层的目标都清晰明确,确保每一层的学习目标都适应学生的当前能力水平。通过目标的逐层深入,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系统的、逐级的指导。任务群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层级目标,将学习任务群化为显性形式。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究逐步完成任务,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终在目标分层中搭建起稳固的进步阶梯。
(二)分解学习步骤,降低学习难度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往往面临理解困难、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挑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通过设计学习任务群,并按照难度逐级排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解复杂的学习步骤,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将复杂的任务拆解成多个小目标,使学生在逐个攻克的过程中提升信心并获得进步。同时,教师在任务群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水平制定不同的挑战层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任务逐步掌握学习路径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降低了整体学习的难度,也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形成探究思路,渗透学习方法
利用学习任务群开展文言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任务群将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思路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探究方向。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参考书籍、学习手册、图解工具等,以及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渠道,如课堂讨论、分组合作、在线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积累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提升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探究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渗透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课前优化教学设计,奠定文言文学习基础
1.情境化设计,增强任务群吸引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与认同感,并逐渐培养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教师可以借助文言文的文化背景,设计具有情境性的学习任务群,从而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丰富多样的课堂情境,吸引他们深入探索学习任务;也可以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文言文内容的意义探究中;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视角去理解文言文的现实意义,打破两者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他们的学习思路。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为例,文章讲述了古人赏雪的小故事,借用佳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描绘出雪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在本课时的学习任务群设计中融入丰富的情境元素,例如:
(1)播放演示文稿,让学生借助文稿中的人物背景介绍进行自主阅读,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展示微课视频,呈现生活中美丽的雪景,让学生结合视频更好地理解“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和特点。
(3)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比较兄子胡儿和兄女的描述,判断哪一个更贴合实际并说明理由。
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疑问、生活化等多样形式呈现,有助于增强学习任务群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在任务中探索文言文的物象之美并加深理解。
2.聚焦性设计,展现任务群层次性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通常涵盖内容含义、主题意义、人文精神、文化常识、人物刻画、思想意蕴以及审美特征等方面。教师通过设计聚焦主题且分层次的学习任务群,能够有效化解部分学生学习思路不清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深入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导学式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文本,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演示文稿、微课视频等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任务群的设计应按照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序,以体现任务群的层次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掌握课时内容,并聚焦于特定的主题。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卖油翁》为例,为凸显学习任务群的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目标与教学需求,将任务划分为自主探究式、工具助学类和开放思辨式三种类型。具体设计如下:
(1)自主探究式任务:学生自主阅读《卖油翁》这篇文言文,尝试翻译并概括其内容。
(2)工具助学类任务:结合文言文,对思维导图中留白的部分进行补充,确保文言文中的知识点能够清晰呈现。
(3)开放思辨式任务:探讨文中“惟手熟尔”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找出这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上述任务按照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并且辅助工具能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培养关联性思维,为他们构建完整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二)课中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文言文学习成效
1.依托教学目标,设置任务完成时间
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文言文教学实施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调节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重要目标应当预留较长的时间,而对于较基础或者易于达成的目标,则可以缩短时间,从而提高学习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围绕陶渊明对于桃花源的理想描述展开,展现了他心中的人间仙境。具体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区别。
(2)从人文主题的角度出发,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世外桃源的美好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开展文言文诵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断句正确、吐字清晰,并在诵读时富有感情。
根据这些目标的不同重要性,教师应给予每个目标相应的任务时间。比如,第一和第三个目标可以各预留10分钟,而第二个目标较为重要,应当安排20分钟,让教学过程更具层次性和合理性,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依托实际学情,补充任务探究细节
在实际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经常受到其学习情况和客观教学条件的影响,可能与教师的预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教学计划与实际进度不符。对此,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及时评价其学习情况,从而优化课时教学效率,提高学习任务群的实际效果。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所作的一篇游记,描写了月下竹柏与清水照影等优美景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探究细节。例如,在探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内涵是什么”这一任务时,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闲人”的浅层含义为“无所事事的清闲之人”。然而,由于部分学生对作者生平经历及文言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闲人”的深层含义。因此,在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可以给予如下指导:“苏轼在撰写此游记之前因乌台诗案遭受打击,被贬为有职无权的闲官,但依然保有进取之心。”通过这番启示,学生明白了“闲人”也指“不追求名利而能从容享受光景的人”。
(三)课后拓展教学空间,启迪文言文学习智慧
课后拓展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能让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内容并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资料检索类任务,借助教师提供的检索渠道或方向指引,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锻炼他们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经典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从而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该文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年轻人勤奋学习而作,描述了他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如下拓展类学习任务:
资料查阅任务:提供“宋濂”作为关键词,让学生围绕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展开自主研究,并进行详细记录。
经典诵读任务:提供宋濂的其他经典作品,供学生进行拓展诵读,感受他的文学风格。
成果汇报任务:要求学生将课后所学内容整理为书面作业,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展示。
这些学习任务旨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任务,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积累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增长智慧,并获得对文言文学习的更深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形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通过情境化和聚焦性设计来为课前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的稳固基础;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需要精准化执行教学计划,从而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拓展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类任务型作业,帮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扩展所学内容,使学生在明确目标、有效实施和深入拓展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发展,促进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勤瑶.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2]向琴.“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新校园,2023(04):34-35+62.
[3]谢京京.“学习任务群”视角下文言文教学有效范式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11):7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