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韦志红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中心小学 537113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旨在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首先介绍了“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接着阐述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最后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相关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策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数学建模”的内涵、教学价值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和意义

1.数学建模的定义

数学建模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求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的过程。这种过程包括对问题的理解、问题抽象、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和验证模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环节。数学建模不仅是数学学科的一种应用,更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方法,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应用价值。

2.数学建模的教学意义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抽象,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求解和验证模型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能力和创造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建模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这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抽象和建模,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还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数学建模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往往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生在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2.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而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建模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将面临各种真实的问题,需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这种实践性强、趣味性高的学习方式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数学建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数学建模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参与数学建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和理解。这种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1.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核心之一,通过分析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的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有效开展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数学功底,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参与与团队合作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与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学生参与与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与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项目设计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合理分工、协作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建模教学对小学生的影响

数学建模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其对小学生的影响深远而积极。数学建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方法和套路,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受。而数学建模教学注重问题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数学建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问题等一系列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过程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语文、科学、地理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

结语:通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建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更灵活地利用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使数学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希望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师们在实践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共同努力,成就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参考文献:

[1]苏宗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52):81-82.

[2]谭华.探讨小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0(32):122+1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