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栋

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小学 陕西 西安

摘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减”决策部署,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精准导航。新课标强调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秉承人本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细化学科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领育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用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出数学学科良好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正文


有效教学是在教学活动生活中老师循序客观规律投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效具体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是衡量教学活动品质的重要指标,老师的育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素质教育和素养培育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一直要求老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受师本教育思想影响,数学课上依然是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很多老师并没有为学生预留出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持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思维停滞,机械记忆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常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无视数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事无巨细的讲解给学生们听,虽然老师讲的很细致,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仅未能按照老师的预期积极跟随老师展开思考,而且为学生留下了数学课晦涩难懂的印象,久而久之容易对数学知识滋生出畏难和抵触情绪,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保证。

3、理论脱离实际,阻碍能力素养发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知识最终要应用于生活实际,要让将理论知识在内化吸收基础上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在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是从国家层面厘清育人目标,校准改革导向,指导一线数学老师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用新课标的指导性来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改革,为小学数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构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实现数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育人目标是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人才,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指出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设计,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认知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形成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正确价值观、良好品德素养与综合能力。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运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收获数学活动经验。[1]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实施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老师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遵循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特点出发开展教学设计,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来构建课堂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满满的收获。以2~5的乘法口诀”这课教学为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认知主要依赖形象思维和感官体验,为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的方式,发现加法与乘法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学习变成学生自主观察、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更借助视觉感官体验调动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来展开数学知识学习,学习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活跃,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2]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老师既要立足数学教材,同时也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发现数学世界的神奇奥秘,从而在兴趣的驱使下更积极主动的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打破学科限制,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数学知识的吸引力,引发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滋生出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认识熟悉的生活与未知的大千世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带动下主动尽心思考与学习,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千克、克、吨”教学为例,老师将数学与语文进行跨学科融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不同的重量单位,用事物的大与小,轻与重来理解不同的重量单位。老师将学生带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中,用有趣的语文故事来引发学生对其中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不仅为本课教学注入了活力,使学生更乐于进行联想与想象、思考与分析,更主动与老师展开互动交流,用思维碰撞的方式对如何来称象展开深入探索,将不同的重量单位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扎根在学生脑海里,取得形象思维带动抽象思维发展的良好教育效果,打造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3]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实效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尤为必要,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微课教学、游戏教学、问题导学、生活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用更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热情,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真正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轻松高效地完成知识理解、能力提高与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起高体验、高收益、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方向与位置”教学为例,老师为学生设计了确定位置互动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简单提示自主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经历信息收集、问题分析、位置确认等系列探究过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确认方向和位置的有效方法,在寓学于乐中学生轻松完成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总结: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数学课堂枯燥、抽象、低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与探究乐趣,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文玥.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4(04):70-72.

[2]杨惠霞.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科幻画报.2019(12):90.

[3]秦晓明.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知识文库.2024(02):33-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