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教 以文定教——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游淑珍

江西抚州市东临新区七里岗中心小学 3441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经历着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阅读观念也从“还原”向“建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体意识的角度,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体意识;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文本建构性,而文体意识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体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文体特点和规律的感知与理解,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成为当前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体意识,即对文学作品形式的敏感度和认识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不同的文体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比如,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组织材料,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叙述,展现人物、事件和环境;而议论文则更注重逻辑性和说服力,通过提出观点、列举论据、进行论证来阐述作者的主张。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就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记叙文时,学生会更加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阅读议论文时,学生会更注重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在阅读记叙文时,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描绘场景;在阅读议论文时,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提出观点、列举论据、进行论证等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文体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选择合适的文体。不同的文体适用于不同的写作场合和表达需要[1]。通过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使文章更加符合表达需要。此外,文体意识的培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后,就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二、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结合课文教学培养文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文体意识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以童话文体为例,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中的《去年的树》就是一篇典型的童话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言寓意来揭示童话的想象性和寓言性。教师可以提问:“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童话文体的特点。

除了童话,记叙文也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文体之一。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写景类记叙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描写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景物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描写西沙群岛的语句,并分析这些语句是如何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对记叙文文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课文教学培养文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对比教学法。通过将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童话和记叙文的叙述方式、语言特点等,从而加深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注重文体衔接与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安排,合理设计不同文体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有助于学生在逐步适应的过程中提高文体意识[2]。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体,如童话、寓言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渐引入一些更为复杂的文体,如古诗、散文等。在引入新文体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活动或任务来帮助学生适应。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体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新的文体课文,通过比较和归纳来发现新文体的特点。

以古诗为例,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中的《山行》、《赠刘景文》等古诗,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在教授这些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音韵。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解读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与之前学过的童话、寓言等文体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独特之处。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跨文体的阅读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文体课文的组合阅读,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感受不同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文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

在文体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人教版课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写景类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描绘的海水、珊瑚、鱼群等自然景色的语句,感受其色彩美、形态美。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的瑰丽画卷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叙事类课文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3]。如在学习《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与树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它们之间的离别与重逢所带来的情感波动。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进而提升自己的情感感知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古典美感和韵律感。如在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山美景,品味诗句中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反复诵读和赏析,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古典美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后感写作、课文表演等,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运用到实际中,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些能力。
语: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军军.“因文而教,以文定教”——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艺术,2023,(11):23-24.

[2] 张燕萍.因文而教以文定教——文体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新课程导学,2022,(09):45-47.

[3][1]闫艳.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4):60-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