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史料指的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关材料,能够助力当代人们走近历史,认识历史,结合史料展开历史学科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自身更为清晰地认清历史。由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很多阶段,所以不同时期的史料自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历史难以重演,所以史料自然成为当代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史料可以凸显出足够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之上能够有效消除现代人对于古人的刻板印象,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客观认知的形成,所以应用史料展开历史教学势在必行。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师必须有效利用历史资料。首先,通过史料,可以获得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内容,对加深学习印象、丰富历史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历史数据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知识的内容与当代时代相距甚远,而且内容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和其他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学习。
2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的要求
2.1真实性
历史由许多大小的真实事物和真实的人组成。学习历史是回顾人类发展的历程,展望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无论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什么历史资料或学生接触和理解的历史资料,必须具有基本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直接有效地为课堂上的专业,认真地讲解和分析服务。教师在选择历史资料进行教学时,必须客观有效地掌握历史资料的来源,以确保历史资料的来源可靠,内容可信,从而不断提高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教师应该从官方历史中获取历史教学资料,从专业历史学家的论文和著作中截取历史资料。
2.2适度性
教师在使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时,要坚持适度和适当的原则,这对于确保教学的兴趣和内容,丰富性和深度至关重要。一方面,“适度”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当前初中生的历史素养水平和知识储备水平,合理选择教材,科学地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选择和展示的历史资料应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和适当的难度,以免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或者太简单导致学生的兴趣缺失。另一方面,“适量”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进度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历史资料并组织教学。实际上,并非所有历史观点都需要历史数据来支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坚持“历史资料、历史理论一一对应”,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筋疲力尽,教学内容牵强。因此,当教师使用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而重大事件或教学观点与教科书的内容直接相关时,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点,并借助适当的历史数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3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
3.1融入科学化教学理念,重视应用史料展开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及时行动,不断融入新时代的科学化教学理念,推动史料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应用史料教学法带领学生展开学习,确保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挣脱传统的历史学习束缚。例如,在进行《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运用史料教学法展开教学。众所周知,宋代我国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其中最能够凸显其繁华景象的史料作品就是众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图》,换句话说,《清明上河图》可堪宋代商品经济以及市民精神面貌最精美的表现手段。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图像,总结宋代商业发展特点以及市民生活特征,待学生观察完毕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融入科学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应用史料展开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科学史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提升。
3.2结合史料资源,培养思辨能力
初中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课题,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内容开展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对史料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性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得以有效分析历史事件的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学生以更为客观、公正的角度和原则看待历史事件,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发展的影响,对历史事件中的各个细节展开深入性点评,分析其中积极性影响和消极性影响,为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念,并帮助学生将历史事件有效地与当前社会发展相融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望当下的生活。在为学生导入史料内容以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辩论赛等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史料内容促进思辨思维。例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找寻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内容,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3.3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阶段,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历史,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得还不够,缺乏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往往内容广泛,而知识深度较浅,学生们只知皮毛,不求甚解,对历史事件的全貌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教材中给出的知识点又过于零散,缺乏深入的知识内容。因此,适当地增加史料教学,利用详实的史料内容,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明朝的统治》这一节课时,教材仅仅对明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做了简要介绍,让学生们对朱元璋一些严刑峻法的措施有所了解,仅仅知道他杀了非常多的功臣,很容易把明太祖想象成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事实上,朱元璋做了非常多利于社会稳定和吏治清明的措施,同时对普通百姓非常好。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相关知识点,选取明朝的史料为同学们完善明朝相关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对这节课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不会产生片面和偏激的观点。
3.4结合史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历史当中有一些题目材料比较复杂,很多同学在做材料的时候都不能从中迅速得到相关的历史信息。为了加强大家在材料阅读上的能力,教师要能够锻炼同学们学会从多种角度客观分析看待事物,学会对相关事件进行延伸。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把本就串联的历史知识分开,导致其记忆出现混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同学们自行将所学的单元知识进行串联。使其在阅读材料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学习《列宁与十月革命》中,教师可以将十月革命结合对中国带来的影响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详细为大家说明十月革命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带来的变化以及影响,比如当时中国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后面中共的成立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和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有关系。通过教材当中的史料进行知识串联,可以有效帮助同学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会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延伸,并能够从大局上进行客观分析。同时,结合史料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阅读能力,老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一些史料的分析能力,以此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史料引导同学们进行分析,找到其中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或者引导大家阅读一些孔子和老子的著作,让大家分析其中的思想特色,使其在学习历史中不但加强思考能力,同时还能体会其中的寓意。
结束语: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能够指引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发展历史,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良好历史素养十分有益,应用史料展开教学于历史学科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史料作为客观历史的记录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接触历史、认识历史,所以初中阶段的历史科目任课教师需要对于史料的应用提起重视,积极发掘史料融入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平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22-23.
[2]贾默燃.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15):123-124.
[3]张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31):143-144.
[4]康云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下的初中历史试题命制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4):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