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领域,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课程思政是塑造全员、全过程、全面的教学模式的关键途径和策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把课程教学和德育相结合,让两者并驾齐驱。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英雄类的课文数量众多,其中包含大量的德育内容。通过挖掘、整合和运用这些德育素材和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教学价值,为课程德育提供实践案例和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实现学科教育的立德树人
随着学生学业负担的不断加重,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正经历着身心成长的重要时刻,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中显得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思政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思政内容在语文课本中非常丰富,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并加强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感。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和客观认知,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现象有更深刻地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学生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还小,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合理地进行课程思政活动,以帮助学生在语文课上培养出良好的品质,比如自律、宽容和严谨,这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与日常行为模式,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人生观。
二、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
(一)善于挖掘教材,提高德育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性,还蕴含深远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材中,不仅包含描绘人类优秀特性的故事,也包含揭示生活实际的短篇,同时还包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这些内容丰富且形态各异,都是教师进行德育的关键资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善于从语文教科书中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精华思想,辅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原则,推动学生逐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桂林山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描绘桂林美丽风光的视频,展现出桂林的秀美山川,碧波荡漾的湖泊,吸引人的景色。视频里,壮丽的山川和湖泊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被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壮丽风光所打动。通过视觉的直观体验,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也随之产生。然后,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富含情绪地诵读这篇课文,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慢慢地领悟到作家对桂林的景色的喜欢与称赞,这些情绪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荡出波澜。当学生与作家的情绪相互交融,他们也会受到这样的情绪的影响,开始学习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进一步培养出对环境的深深热爱以及保护的观念。通过实施各种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刻体验到祖国的美丽,还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忱和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水平。
(二)结合生态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是一个持久且有序的过程,教师需要避免急功近利,防止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效果。思政教育是一种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的关键教学手段,它不只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学生思维模式产生影响。所以,教师需要主动采用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载体,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中理解课本的内容,深入探究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道德修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只能减轻学习负担,还能增强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推动学生道德发展。
以《荷花》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荷花的照片,并鼓励学生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当学生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时,表现出强烈的兴奋态度。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荷花的理解融入课本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读课本里关于荷花的各种表达方式,如:紧密相连、莲蓬、膨胀、轻盈的舞步、舞蹈、随风摇曳等,来体验荷花的魅力。
同时,运用想象力去学习课本的主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并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学生对荷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描绘的荷花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荷花存在哪些差异。当学生把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能够及时察觉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一些环保理念,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如何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和教科书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有严格地要求,保护环境和大自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组织实践活动,升华道德文化
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实践性和工具性,这三个属性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做的完整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的操作,学习和应用的流程相结合,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只有在实际的经历中,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提升思想和文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并理解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目标。
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场以《少年中国说》为主题的校外快速朗读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刻地理解并体验《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和青春活力。在活动启动之前,教师指导学生精心准备这篇文章,以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流畅、明了地呈现。此外,教师也着重强调在朗诵过程中的情绪传递和身体语言的运用,以便学生能够更为生动且具象地呈现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和对祖国的深沉热忱。在活动中,学生用流畅且鲜明的方式朗读《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他们的嗓音响亮且充实,情感真诚且深沉,面部表情生动且具象,充分体现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对祖国的热忱。在朗诵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情绪以及年轻的活力。通过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体验,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深学生对德育理念的理解。
(四)加强人物分析,培养爱国情怀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英勇的事件和人物有着极高的兴趣,对我国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敬仰。这些故事和角色的经历都蕴含着深远的德育成分,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借助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观念和信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英雄人物和榜样的影响力,并对其背景和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研究,加深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理解英雄人物故事中隐藏的情感和寓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英雄身上独特的思想品德,这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实现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课程教学为例。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时,发现许多学生已经听说过董存瑞的英勇事迹,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正式上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董存瑞相关的动画片,使得学生能够更直接地理解和接触他的英勇事迹。在课堂环境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关注董存瑞的言辞、举止以及表情的部分,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理解他对革命的执着,以及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董存瑞的伟大特性,主动地把革命者的坚韧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地铭记在脑海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革命英雄以血肉之躯换取的,这也能够唤起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绪。鼓励学子尊崇革命烈士,建立起对文化的自豪感,让这种感觉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确定学生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宏伟理想。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完善教学方法,让德育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确保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标准,促进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设定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并且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6):40-46.
[2]王成刚.浅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J].教育界,2021(16):71-7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4]巩茹敏,霍跃.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74-78.
[5]张瑞,覃千盅.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涵、阻力及化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