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彭朋

山东省荣成市第一中学264300

摘要

建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建模素养,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建模素养;培养方法

正文


引言

建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建模,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建模素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模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首先,培养建模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还能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背景,提高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培养建模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验证等一系列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可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培养建模素养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建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活动,它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科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建模活动,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培养建模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他们的建模素养的第一步。学生应该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合适的数学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打折、交通规划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例如,对于一个购物打折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打折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商家要打折?打折的方式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开始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思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提出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进一步培养问题意识。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将为学生后续的建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他们的建模素养的关键环节。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它们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解法,需要学生进行探索和推理。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此外,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也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促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提供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例如,可以组织数学建模比赛、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和娱乐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将为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他们的建模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培养他们的建模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建模也是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解决。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提供多样化的实际应用案例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或者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优化。通过解决这些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将为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他们的建模素养。

结论

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是有效的培养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建模素养,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秀彬. 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J]. 数学教育研究, 2018, 10(2): 45-50.

[2]曹成威. 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分析[J]. 数学教学, 2019, 12(3): 78-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