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贵惠

江西省大余县新城镇中学 邮编:314500

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科学的根本特性。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加强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身心发展,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学英语教学既要担负起教学的责任,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与人格发展。然而,受多种原因的制约,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却日益受到忽视。文章从阐述了人文素质的含义入手,剖析了当前中学语文规范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困境;路径

正文


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者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素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业成就,还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在此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人文素养概念及渗透意义

(一)人文素养概念

概念上讲,《辞海》把各种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统称为“人文”。“以德服人。”《周易》对人性的诠释,体现在“察时变”、“化成天下”上。古人对“人学”的认识,主要指“教化天下”,这与当今社会的涵义不尽相同。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文”是一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起来的概念,它的含义也越来越多。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体现了人的个人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人的人格、价值、力量和潜力等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一词的解释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它和“素质”有相似之处。自古以来,修养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士不能无素,不可以强国”,“越是优秀的人,就会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利益,从而让他们聚集起来。”人是有社会属性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与外界交往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交际能力是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了良好的修养,人们才能对外界的人和事做出比较理性的评价。

从整体上看,人文素养注重的是人的个人生活,关心人是其最终奥义,不管是个人的存在价值还是存在的意义,亦或是面对各种情况做出的价值评判,人文修养都指向了人的内心素质。作者以为,素质主要由人的性情与修养构成,它是人们通过对人文学问的研究而形成的,是对人内心素质的评估与反应。而素质则是指人的道德水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交往方式,情感态度等。它对人类主体价值的全面展示,是一个现代人类思维的成熟与自主的象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在中学语文规范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和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人文素质的整合和渗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实,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内容是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关的,老师应该把它发掘出来,然后再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另外,在众多的科目中,汉语拥有着其它科目所没有的丰厚的人文资源,很多文本传达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韧不拔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把学习文本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对情感、价值观的适当指导,把课文的主旨进行升华,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与文本形成心灵的共振,从而达到自身的提高。另外,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启发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对于语知识而言,人文素质是一种无形的的东西,它要求语老师不断地对其进行浸润和培育,才能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只有在学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时,他们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做出理性的价值评判,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里到外都能看到这个世界,在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指导下,继续前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关注人文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是心灵的觉醒,是对生活的感化。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那就是,老师应该是感性的,富有同情心的,而非冷漠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应以人为本。语老师不仅要担负起对教学的重任,还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任。学生是一种很强的向师性,也就是说,老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优秀的素质,比如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等,这样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自然地学会。一个老师如果有了品德上的缺陷,就难以在学生中间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感人,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以情感人,语老师的感情表露应该是真诚的,如同一道喷泉,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从清泉中涌出,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在每一次的呼应中,达成心灵的共振。对于每一种学科来说,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都会被老师的教育能力所决定,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进行科学的设计、有效的控制、及时的反思,用自己的语文和身体表达能力将自己的知识与情传达给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使其达到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教育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生活性严重割裂开来,造成了语文课堂“主人”变成了“老师”。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要以人的终生需要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质。具有温度的语教学是一种工具与人文相结合、信息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有了“温度”的语教学就应该是一种开放、宽容的,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反映出语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语文老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使自己的课堂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出一种对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在引入过程中注入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故事情景,让故事自然地引入课文,这种方式的语文教学是有趣的,可以一眼就捕捉到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课文,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还能促进人文素质的渗透教育。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理性的,而不是孤立的,那样就会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就拿《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愚公移山》来说,这是一篇比喻性的文章。在新课引入时,因为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所以老师可以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其他同学对演讲的同学的故事进行补充,让他们对《愚公移山》的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文本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营造一个比较的环境,让他们了解到之前所遇到的那些故事,与文本中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来剖析愚公这个主要的角色,并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他的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使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在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又有了新的含义,即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不怕付出、埋头苦干等。《人民日报》对“愚公移山”的论述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比如“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一节可以用它来进行延伸,深入地发掘《愚公移山》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总之,在语文教育实践和培养人文素质两个方面,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合点,创造一个温暖的语文课堂,把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落到实处。

新一轮的课改重视营造课堂情景,这种教育思想已经逐步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并被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景是充实学生情感体验,营造温馨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情感性教学是其发挥作用的“助推器”。在新课标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中包含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本文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这一教学实例,提出了中国石拱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影视作品,学生不仅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古人的劳动智力,还可以通过文字来了解。在营造情景时,老师们可以通过动画来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的拱桥设计思想和建桥效果,并将“长虹卧波”、“明月出云”、“长虹饮溪江”等形象形象展现出来,加深对中国石拱桥建桥技艺的认识。古代的智慧历经几千年而得以保存,并被世人所称赞,是我们国家自信的源泉。另外,老师也可以以这篇课文为依据,来扩展现代“工匠精神”,从多个层次、多视角去阅读作品中的情,增强他们的骄傲,让他们学会了古代的工匠精神,让他们学会了大语文观,将人文素质融入到了课堂之中。

(三)加强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渗透人文理念

在当今信息时代,包括语学习在内的所有课程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课程的改革。语言老师要认真学习教科书,把网络上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把它融入到语文教育之中,以资源整合的方式,拓展语文的广度,提高语文的深度,加深人文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人文感情,使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更加优质高效。以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为研究对象,为了达到这一课程的目的,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组织有关的材料,例如端木蕻良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放映有关的录像,以此来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使他们怀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去看文本。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对课堂的情感认识能够透过表层,达到更深层的理解。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部充满了血泪的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到了作家所说的那句“而我将以我的眼泪,洗刷掉她所有的污点与屈辱”,以此来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语文的温暖就是在这一点上,当今便利的网络科技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使语文的吸引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老师们要把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使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中学语文老师要自觉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进程中贯彻人文观念,对现代教学工具进行科学、恰当的运用,强化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以课堂为主体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效,引导同学们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才让拉毛.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22(15):165-168.

[2]阙三金.“双减”形势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192-195.DOI:10.16681/j.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