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藏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城镇化;藏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正文
引言
在藏族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多都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开始出现转变,在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就开始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藏族地区的诸多乡村以及牧区的人民群众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转化成为城镇居民,由于身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他们整体的生活环境极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整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传统文化自觉性以及人们针对于现代文化的适应度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然而却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一旦失去土地就没有了生产能力,再加上他们和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隔阂,经常会导致生活以及心理上出现问题。
1 城镇化进程中藏龙族民俗文化保护的问题分析
1.1规划较为相似,同质性严重
在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中,虽然有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区域的城镇化问题,但大多数研究还是集中在内陆城市的乡村发展上。当这些研究应用于藏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时,常常会遇到多种问题。首先,尽管藏族地区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但房屋建设的统一性导致了忽视地质结构差异的问题。例如,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新的绿化带,种植了各种植物,但由于环境差异,这些植物往往难以存活。其次,藏族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经常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样,垃圾处理系统也未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虽然许多城市开始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但这些城市的建设风格过于相似,同质化问题严重。这不仅导致了藏族民俗文化和整体社会环境的破坏,而且在基础设施规划和灾后重建建筑中的相似性,与传统的藏族民俗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的土房、木楼和毛毡房正逐渐被新型的住房所取代,这是由于藏族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其他地区的房屋规划内容不匹配所致。
1.2自成一体,工作缺乏衔接
在藏族地区的房屋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设立了各种专业部门来发挥其职能。然而,新设立的部门与现有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足,导致了诸多问题。政府虽然在基础硬件设施上的投资已经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但由于专业人才的不足,许多新设备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即使拥有众多技术性人才,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显不足,无法有效提供帮助。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藏族地区城镇化的整体稳定发展,政府的管理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在面对突发情况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碎片化的特征。此外,藏族地区已经建立了许多民俗文化保护点,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例如格萨尔王传和手工艺保护以及传承的工作中,存在缺乏连贯性的问题。这导致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无法有效融合,进而影响到藏族民俗文化的实际发展与存活环境。如果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有状态,文化的持续发展将面临挑战,许多民俗文化可能会逐渐消亡。
1.3规划不合理
藏族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规划不合理的问题。由于藏族自治区拥有自主制定法律的权利,许多规划只适用于当前阶段,而不符合未来发展需要。例如,随着车辆数量快速增加,旧有交通规定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此外,房屋结构规划缺乏合理性,未能满足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城镇化条件。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虽然短期内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却缺乏持续发展动力。
针对藏族地区的长期发展,基础设施、医疗系统和教育文化的合理资源运用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城市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如道路狭窄导致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公共卫生间数量不足和绿化带遭牛羊啃食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藏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整体环境的不完善,导致人与自然融合困难,对生态发展战略产生负面影响。
2 藏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
2.1战略保护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为促进城镇化发展,1999年制定了城市规划法,2008年又出台城乡规划法,针对近20年来的城市规划问题进行了补充。首先,应通过立法保护藏族地区的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难以发展。应建立明确法律法规,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政府部门需加强对原生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规划,如歌舞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吸引国内外文化工作者研究藏族文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文化保护策略。
其次,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显著,藏族地区民俗文化丰富。通过申报特色民俗文化遗产,可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藏娘佛塔和勒巴沟岩画的保护等。对于已申报成功的项目,应加强文化内容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确保民俗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匹配,不断调整以适应生态状态。
2.2合理开发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全新的农牧业进行发展,藏族区域通常情况下都是高原民族,将畜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些农业发展,在城镇化整体进程之中,牧民的经济来源出现了转变,大部分的牛羊都开始被变卖,而畜牧业的发展并不会改变已有的生产模式,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合理运用,通过合作社经营的方式让牧民能够转化自身身份的同时保持原有的生产形式。其次就是要强化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优化使用,有土地的牧民能够更加科学化地进行土地种植与收割,是农牧业朝着可持续与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提升农牧民日常生产及生活质量。最后就是构建合理的生存空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化空间中进行的,针对于藏族整体文化的发展来说,最为核心的就是农牧区文化,我们要多多去寻找一些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构建民间艺人的保护措施,针对于当前仍旧在发展的民间文化,也要不断的创新与开拓,制定文化发展计划,使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能够构建成藏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对于藏族的原生态文化进行保护与调查,以此为核心,我们还可以构建与藏族民俗文化有关的博物馆,以及文化馆,使藏族的民俗文化能够真正的编制成册开发相应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
2.3文化传承
传统和现代的时间差异,本质上也就说明着乡村与城市的差异,针对于藏族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发展,也就说明这现代文化开始融入藏族地区,而传统和现代的时间差异也是城市和藏族区域的空间差异出现,为了能够使差异更小,就需要强化对于藏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使年轻人更加具有文化,自觉激发年轻群体的文化意识,强化对于藏族区域的文化活动举办,例如赛马会以及藏族服饰展览和民间歌舞表演等等。从而真正的使藏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成为主要依据,加强对于传统语言的学习,强化传统语言的合理运用,构建个人发展平台,并且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空间,从而使用全新的理念来推动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在自然之中创造文化,在乡村中建设城市,而在城镇化整体建设过程之中,通常情况下我们感受的都是机械化生活,使生活变得单调,不断的重复,缺乏个性化特征。而藏族地区的城镇化整体建设与发展,就会与当地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产生冲突,也就是全新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于藏族文化内容的认知,是藏族文化的思想得以流传,避免假大空思想,使文化真正的融入实际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把藏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在城镇化建设之中,让文化基因在城镇建设之中得以体现,并且将文化作为核心,发展具有藏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4文化保护
依据政府部门的调查,在藏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形成的文化保护理念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至关重要。城镇化发展可以利用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发展效率。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需要构建完善的发展方案,避免方向偏差,并采用创新思维和经验,确保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城镇化建设不应导致乡村消亡,而是应促进文化与社会的融合,创造新的乡村环境,利用现代资源为民族文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藏族地区的城镇化核心目标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在文化保护方面,应寻求恰当的方式加强对文化内涵的保护,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使文化保护及时且全面。需要广泛开展文化宣传,使城镇建设与文化内容相融合。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村落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对立思维,这种对立思维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构成威胁。人们过度关注城镇化发展速度,导致乡村居民被迫进城,这种发展理念可能付出沉重代价。结合青海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将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二元一体理念促进城镇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化,达到生态环保要求,满足环境发展及科教文卫事业的需求,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及饮水安全等社会生活基础条件。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不同地区的措施和目标具有差异性。针对藏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虽研究较少,但可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以帮助藏族地区在城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取得成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体城镇化发展过程之中,强化对于藏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能够使一些濒临消亡,然而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得到长远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且直接归入到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让民俗文化能够与城镇化的进程融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不断的谋求创新与发展。通过对于近些年来城镇化整体的发展规划进行分析,能够得知很多城市都产生了反城镇化问题,这是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口密度增加而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因此一些人认为城市化属于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而通过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强化城市资源整合,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加快经济发展并且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然而在实际开展城市化建设过程之中,藏族地区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共同走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昀,孔令南.乡村振兴视阈下川西民族地域民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四川戏剧,2021(12):122-125.
[2]华林,陈燕,董慧囡.生态治理视域下藏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档案化整理发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03):98-104.
[3]曹乐意,史兵,史儒林.青海尖扎藏族“五彩神箭”的文化源流及发展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9):766-769+846.
[4]李浩.藏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9):190-191+202.
[5]陈波,韩玉姬,赵晶等.传统性与现代性:藏族节庆体育的族群文化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4):66-71.
[6]王生平.“一带一路”背景下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1,26(03):122-126.
[7]张玉平.甘南藏区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体系构建(一)——基于面临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美术,2021(02):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