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曲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曲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教学改革
正文
基金项目:2024年度辽宁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评书艺术》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GKC202411)”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 《“两创”背景下辽宁非遗传承人传承机制及保护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JYTMS20230934)
曲艺这门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古往今来,艺人们代代口耳相传,在日复一日的舞台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既表演又教学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可以说屡试不爽,延续至今。2022年“曲艺”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录之中,拿到了身份证号码“130314TK”,搭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快车。“如何既利用快车的优势,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科一样齐头并进地发展,又在教育教学中保留住中华曲艺本身独特的艺术门类特性,使其在现代教育的框架下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味道不变。培养出新时代的曲艺新人,是当下曲艺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研究的紧迫问题。”
一、曲艺本科教学单位的办学特点
(一)生源多样性
曲艺高校尤其是本科教学单位中,它的学生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再是过去茶馆里,或者剧院团里那些一心求学,迅速上手,马上实践,把所学专业当成终生事业去从事的“徒弟们”了,而是一群对于专业、学历、未来就业等方面各有所求的“学生们”。以笔者所在的辽宁科技大学为例,本科高校中的生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 第一种类型——学生本人非常了解曲艺、热爱曲艺;入学前对于曲艺中的某个曲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训练;有的学生甚至是从小学习,并考取了专科院校,经过3-5年的专业学习,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或者对学历有更高的追求,并且未来也想继续从事与曲艺相关的工作,所以考取本科学校。这类学生在入学后表现为对专业兴趣浓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学习能力也很突出,专业成绩很高,就业方向也很明确,但是这一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少。
2. 第二种类型——学生艺术天赋较高,本人也对表演、主持、播音等艺术比较喜欢,并且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表演专业训练,入学前对曲艺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接触不多,入学后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上能够比较快的进入状态,并渐入佳境,这类学生所占比例大约能达到总数的一半。
3. 第三种类型——学生艺术天赋一般,但因文化课成绩也不是很理想,迫于无奈走上艺考的道路。所以在往往是考试前匆忙在艺考班突击学习一段时间,而且训练往往偏向于播音主持、舞台表演,甚至是导演戏文等方面,对曲艺不甚了解,也不感兴趣,入学后对于学习往往比较消极应对,成绩更是可想而知,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也是不容小觑的。
之所以会造成学生报考专业和学校录取学生错位,双方皆无奈痛苦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笔者所在学校无法通过校考去主动选取更适合曲艺人才培养的学生,只能通过省统考的“表演类”艺术类加试,被动的等待学生来报考,因为省统考的艺术类加试的科目里没有“曲艺”这一类,所以学校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和曲艺无关的“表演类”学生,这就造成了双向错位。今后不管哪所高校申办曲艺专业,只要没有艺术类自主招生权的,都会面临此问题,长此以往实在是不利于曲艺高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就业广泛性
正是因为生源多样性,自然会带来学生就业的广泛性。曲艺专业之外的工作我们姑且不展开去说,生源中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毕业后会从事和曲艺专业相关的工作。如部队、学校、艺术院团、文化馆、群文艺术馆、各种传媒公司、大型艺术类培训机构等等。如此广泛性的就业也正是我们高校培养曲艺人才的既定目标,更是社会的需求。
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娱乐方式多样、艺术融合发展、传媒手段革命创新,越来越需要一大批从事科研、创新、表演、管理、传播、经营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独特性
本科教学单位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对于专科和硕博这整条曲艺教育链条的承上启下,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本科教学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就要采取“艺术理论”与“舞台实践”双环并重的方法,既要兼顾到不同来源学生的多样性,又要满足新时代下对于曲艺人才的多种需求。
二、曲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路径
鉴于曲艺本科教学单位中办学的各种特点,它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方法也应与之相配合,从何达到培养新时代高端曲艺人才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各高校所处地域环境不同,结合着本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地域优势,来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定位。
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它地处老东北工业基地鞍山,又在专业开设之初,得到了评书大家田连元先生的倾力支持和奉献,因此我们的目标定位“立足辽宁,依托鞍山“评书之乡”的地域特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础,具有评书、相声、小品、快板等表演艺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力;能够从事评书、相声、小品、快板等曲艺类表演、创作、教学等工作。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这个培养计划中,不难看出该专业很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演、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也可以看出它的主干专业课程为评书、快板、相声、小品四大类北方诵说类的曲种,尤其是评书。这是因为鞍山有“评书之乡”的美誉,走出了刘兰芳、单田芳、杨田荣等一大批评书大家,在这篇广袤的评书沃土上,定会结出丰硕的评书果子,这沾了“地利”之光;而名誉院长田连元先生在办学之处又在此授课,将其教学理念、艺术技巧、表演风格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又乘了“人和”之便;基于此,才会在培养目标中对于主干课程有如此倾向。
那么各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来确定自己曲艺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比如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表演(民间艺术表演)专业,因为地处辽宁这个二人转大省,“背靠大树好乘凉”,而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赵海燕、闫光明二位老师又是二人转大家,地利人和二者齐备,所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现实需求为目标,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教育情怀、扎实学识及国际视野,全面掌握民间艺术表演基本理论与实践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践中的复合型人才。”从此份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该专业对于民间艺术,即二人转的“说唱扮舞绝”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重视,很具有地方特色。
新时代下我们曲艺人才培养方向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编创演评传”多点开花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是基点,是底色,但如何让各高校曲艺专业办的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那就需要在培养计划的设定时,酌情考虑将当地特色曲种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或者是特色科目,各高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生们各怀绝技,对不同曲种的表演、编创、历史研究、评论等各方面都有所掌握,未来走向各条曲艺战线,百花齐放,使曲艺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在曲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设置好培养目标、抓住优势、体现办学特色,扣好这“第一粒纽扣”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
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曲艺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刚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恐怕还有诸多不适。付瑾教授提出“当代高等教育的整个课程设置是按照公共教育体系设计的,而公共教育体系不适合培养传统艺术的表演人才”。
公共教育体系确实不完全适合曲艺这样的传统艺术的人才培养,但是现行教育制度之下,又必须在公共教育体系的大框架之下去构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巧布局、精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办学特色等方面,不断去调整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使其在“符合曲艺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逐步设计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课程,提高曲艺传承和人才孵化效率。”
以辽科大为例,我们结合着曲艺表演专业2006版和2021版,这两版培养计划,来详细分析办学19年来,它的课程设置是如何更区域科学合理的调动的。
(2006版) (2021版)
从这两版培养计划中所体现出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不难看出,对于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大幅度削减,如计算机由原本的3学分48学时,降为1.5学分24学时;英语的学时学分降幅最大,由原本的16学分256学时,降为4学分64学时;在总学分学时不能改变的基础上,将空余出学分学时全部添加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曲艺概论》课程增加了32学时,一学期课程增加为一学年;又新开设了64学时的《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专业课中的《专业训练》和《戏曲身段》的学时也都有所增加,这一改变充分说明对于学生的曲艺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增强和重视,想让学生们从创作水平、学术研究以及理论建设等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这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专业建设的短板和不足,以及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社会需求,进行的有效的课程调整,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高校曲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制定好目标计划就一直贯彻执行下去,而是要不断的审视自身发展之路,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发展形式所需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接收状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材讲义的深耕细作
曲艺艺术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序列中,它从一门艺术发展到一门学问,又从一门学问发展为一门科学,最终从一门科学发展为今天的一门学科,是经过了很漫长、很艰苦、很多代艺人专家学者共同争取努力奋斗的结果。
2020年底,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于2013年开始合作开发的首批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历经八年时间全部出版。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范围涉及曲艺史论体系、曲种表演体系、曲艺话语体系、曲艺资料查询体系,内容丰富翔实,作为高等院校曲艺学专业的基础教材,建构起曲艺学的基本框架。这一批曲艺教材真是来之不易,高校中一线曲艺教师要尽快的全面透彻了解掌握相关教材的知识框架和具体内容,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所在高校的教学特点,迅速转化为授课内容。辽科大从教材出版之时,已将《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演艺术》《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这几本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工具书,并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一轮实践检验。
但在教材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并不是一线授课人,专家们的理论素养和深度毋庸置疑,但由于他们并不真正的一线去亲身教学,所以在整体的知识框架的架构时,往往更多考虑的对于该曲种艺术特点的介绍和阐释,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该曲种舞台呈现时,由浅入深的表演程度和状态论述的不够完善。一句话,就是理论阐述偏多,实践指导偏少。
因为我们曲艺教学的传统就是口传心授,教学作品发给学生,分析作品、相关知识的课外准备、粗度、精读、教师示范表演、学生学演、教师指导、回课等等,无外乎就这么一条“以排带练”的教学链条。曲艺进入高校中,截止到目前也依然以这种教学方式为主,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对曲艺有浓厚兴趣,个人自身天赋较好的学生,而那些入学前对曲艺没有了解,资质又一般的学生老说就不那么友好了,往往上手很慢,学习效果也差。
以笔者所教授的《中国评书艺术》这门课程为例,就因为该曲种中涉及表演方面的术语提炼较少,较粗,为学生讲解时,往往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学生迷蒙,因为没有像播音主持专业中“内三外四”“高呼低语”“语调语速语流语感”等一听就能迅速领会精神的专业术语的使用,搞得教师在讲课中为了表达清楚一种状态只能费很多唇舌去讲解,有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且对于表演方面的训练也不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因为“以排代练”,直接从一个完整的短篇作品入手,只是在作品的选择上有难易之分,但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关评书表演的基本点都会在作品中体现。第三人称叙事性语言、第一人称人物模拟、人物开脸儿、景物描写、口技等等技术技巧,说到哪里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就会造成一个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混乱局面。
基于此,广大高校一线曲艺教师要携起手来,在高教社已出版的这12本教材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不断深化细化,着手编写内部讲义或更契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材。这12本教材是曲艺进入高等教育序列中一个良好起点,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高远的同时,更要俯下身子踏踏实实的做好基础教学研究工作。
(四)主干课程的深度建设
教材讲义深耕细作之后,紧跟着就是相关的主干课程的深度建设问题。前文笔者提出很多曲艺主干课程还是以“排活”为主要授课方式,那真是“哪里不会点哪里”啊!学生在初学之时不得章法,知识点时难时易,无法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循环,所以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材讲义以及主干课程这四大部分构成的教学环节是由很强的接续性的。在深化细化后的教材讲义加持下,可以更好的对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展深度建设。
(五)评书表演课程的教学改革
评书艺术作为曲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评书表演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亟需对评书表演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首先,我们需要对评书表演课程进行背景信息的补充。评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通过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描绘和独特的韵律,将故事、历史、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然而,传统的评书表演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评书表演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形式。
在评书表演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除了传授基本的表演技巧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入经典评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让学生深入领略评书艺术的魅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征,将现代元素融入评书表演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评书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评书表演教学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评书表演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评书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表演技巧和艺术精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参加评书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评书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估。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观众代表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表演水平。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问题,这都是我们亟需要研究讨论的。笔者所主持校级慕课《中国评书艺术》,整套大约为30课,每课10分钟左右,就是将评书表演的艺术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技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程度去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