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摘要
关键词
一流大学;逻辑根据;战略需求;中国梦;建设路径
正文
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现代化人才,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在国家给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后,关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在世界一流大学与专业建设中,保持中国特色,给出可靠的办学方案,为中国特色专业的大学建设提供参考样本。在国家文件要求下,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给出可操控的实践方案。本文研究牛津剑桥大学、巴黎师高、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等一流学校建设情况,落脚于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给出中国特色创业大学建设的可靠路径,可以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依据,让高校学生承担起社会建设发展的任务。
一、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相关概述
(一)牛津、剑桥大学
牛津剑桥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教学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16世纪英国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迎来文艺复兴运动,剑桥大学延续中世纪大学办学的传统,并且根据办学需求立足英国社会现实需求,基于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进办学工作[1]。牛津大学在此背景下,没有固执的坚守宗教教育理念,剑桥大学也不再一味坚守固有的理念,在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中,透过实用主义办学思想,根据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需求,增加科学研究职能,丰富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从而可以打造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在资本支持下能够为教育提供较大支持,也使牛津和剑桥大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向社会推出科技型人才。牛津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较大进步,并在17世纪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流大学[2]。
(二)巴黎高师
巴黎高师是法国的高校,在出现初期宗教教育色彩较为浓郁,在社会管控下组织状况、教学内容较为守旧。传统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较为保守,对新型科学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感知力较低。由于办学途径闭塞,导致巴黎师高在同一时期影响力和声誉不佳,不如17世纪的牛津和剑桥大学[3]。在18世纪法国资产大革命的发起和该场革命的最终胜利,使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在此背景下法国大学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工作,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精英人士的能力需要,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被迫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方式。巴黎师高摆脱中世纪大学宗教教育传统方式后,根据法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教学工作,给出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办学方针。在办学理念转变后,响应法兰西第3共和国社会的号召,在教学中给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以完成自身在社会经营人才培养中的使命[4]。
在课程体系创新时,将宗教教育色彩下的古典教学模式,转变为实用教学体系,着力于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段时间后,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大批科学大师、政治精英和新型高级实用人才。巴黎师高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着力于实用专业的建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取得骄人成绩,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高的声誉,在18世纪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5]。
(三)柏林大学
博林大学在发展中响应德国救国的社会需求,在办学中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立足社会实际状况转变教学方式。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德国大学被迫关闭。在有志之士的倡导下,格林大学解除封闭,在高等教育改革运动着力于用脑内补偿物质方面损失的倡议下,关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倡导研究和教学统一,使柏林大学在办学中获得突出成果。在大学圈层中迅速发展,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大学,也为普法战争失败陷入低迷状态的德国国民带来希望。在柏林大学的发展中推进科学研究,并在一段时间后追赶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存在。
(四)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初期模仿大英帝国推崇的教育模式,强调宗教培养,将基督教教育视为核心。然而,当时北美殖民地在教育方面相对滞后,与德国等地相比不够先进。19世纪,哈佛大学改变了办学理念,加速了成为一流大学的进程。它担负着引领美国社会和政治习惯的使命。哈佛大学在本土化改革中脱离了固有的模式,学习了欧洲大学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它对专业学院进行了改革,重新设计了课程结构和招生制度。哈佛还将美国民族特色和传统融入到招生和课程中,实现了从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的转变。这样,哈佛大学能够更好地为美国社会的需求服务,满足美国社会建设的需求。随着改革的推进,哈佛大学的教育体现了美国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美国历史。在19世纪后半期,哈佛大学迅速崛起,赢得了国际声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一。
二、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根据
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发现一流大学在建设时,如果没有本国土壤的滋养,很难根据要求推进建设活动。因此,我国在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必须基于本国国情,在建设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国家建设需求培养具有担当的人才。在中国梦的驱动下,促使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建设,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站在本国土地,挖掘中国大地蕴含的文化,以文化作为滋养国家建设发展的内容,由此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支撑,并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往往与本国文化和国家战略密切相关。在建设过程中,应将民族文化融入大学基因,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和指标。
在中国建设发展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文化底蕴较深的内容,不同的人际关系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在育人方面有指导意义。在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时,可以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对现代大学办学有启示价值。
(二)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确保一流大学建设取得卓越成果。像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积极响应本国国家战略需求,找到了办学方向,并根据国情制定办学要求,有助于学校顺利发展。因此,我国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应明确国家战略要求,将其作为办学的核心目标。
三、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
(一)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开展博雅教育
研究巴黎高师、柏林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它们成功建设时都深受本国文化和国家发展需求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也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办学体系,并明确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特点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高度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因此,在大学建设中,我们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推动博雅教育的发展。
博雅教育,又称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拥有广博知识和崇高品格的人才。在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博雅教育模式。这需要高校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专业技能传授,还应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育不仅应该通过第一课堂和学生社团等方式进行组织,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格培育课程。
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个人品德的塑造,使其具备独立的人格。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并采用博雅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美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博雅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强大的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德。
在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可以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在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转变教育理念,采用完备的德育架构,将博雅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教育中。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多维度发展,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高尚品格的综合型人才。
(二)去行政化,营造自由学术氛围
我国高校在建设时,和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高校在建设中并未摆脱传统观念、行政化过重,学术话语权较弱,导致服务机构的行政组织难以摆脱固有思维,会在教学管理中拥有过大权力。在行政工作推进中,可能会削弱学术权力功能。学术自由是学术良性发展的基础,如果学术研究自由得不到保障,难以培养学术大师。大学在建设时,学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学术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会影响到大学办学的工作效果。我国部分高校行政化较为严重,大师在该环境中难以进行学术研究,很难给出研究成果。我国在医疗大学建设时,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大学建设中的做法,维护学术自由,借鉴西方高校治理的方式,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高校在学术环境构造时,为实现学术自由,需要从内外环境入手,基于学术保障重新规范管理制度。在外部获得政府支持,从法律层面给予学术研究保护,由此可以在内外环境双向构建下,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为科研创新提供新鲜血液。
(三)扎根本土特色,立足国际视野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一流大学建设时应该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将我国高校打造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大学建设中需要立足本土情况,需要在办学时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特色。在中国特色专业的大学建设中,应该保证大学可以兼容并包,借鉴西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时,需要关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情况,以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在中国领土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将我国大学带入世界一流大学领域,需要根据国家对人才要求,以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改革期间积极开展育人活动,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改革期间的精神内核,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青年学生,由此可以为社会发展服务。
结语:
在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时,为完成建设任务,应该确定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内容,发现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律。在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时,应该立足本国国情,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围绕去行政化、立德树人理念,扎根本土特色开展建设活动,遵循科研共同体伦理秩序,尊重学术成果,由此可以打造良好环境。以树德选品德、以人品促学品,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融入到学校建设中,使学校恪守学术规范,朝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进发。在一流大学建设时,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应该坚持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在创新驱动下推进教育活动,培养创新人才,使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尽早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于红波,孙百才.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把握的"中国特色"[J].大学教育科学,2021(4):7.
[2]刘复兴,董昕怡.努力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3):9.
[3]严纯华,辛颖,王成斌,等.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兰州大学为例[J].大学与学科,2020(2):9.
[4]孙艳丽,罗志敏.世界一流学科中国标准制定的困境与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7.
[5]王树国.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