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实践与社会合作视角下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牛晓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理论与实际应用间的巨大差距。深度实践和社会合作成为弥合这一差距的关键方式。本文聚焦于如何通过深度实践和社会合作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探讨了这种提升的三重意义:桥接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促进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识别了课程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实践资源的匮乏、课程与行业需求的脱节、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以及社会合作渠道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包括建立行业合作网络、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以及拓宽社会合作的渠道与平台等。


关键词

深度实践;社会合作;《旅行社经营管理》;职业导向性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校级教改研究项目“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在省一流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XJ32)”的研究成果。


1引言  

在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界与业界普遍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业务环境的需求。因此,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手段提高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深度实践和社会合作在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而分析当前在执行这一模式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此研究,旨在为旅游管理教育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培养更加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旅游教育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2深度实践与社会合作视角下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意义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战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在理论上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够胜任。因此,《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育成为提高学生职业导向性的关键。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同时,深度实践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学生通过社会合作还培养了重要的软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在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深度实践和社会合作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与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步,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能及时更新以满足行业需求,而学生也能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应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保持与行业的同步发展[1]

3深度实践与社会合作视角下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问题

3.1 实践资源匮乏

在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过程中,实践资源的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由于合适的旅行社数量有限,且并非所有旅行社都有意愿或能力接收实习生,学生们常常面临实习机会的严重缺乏。这种实习机会的短缺阻碍了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能力,从而对他们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次,实践资源的缺乏还体现在行业考察和实地学习的机会不足。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是一个需要综合理论与实践的领域。缺乏对实际经营环境的深入了解和观察,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旅行社的运作方式及市场动态。最后,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互动机会不足也是资源缺乏的一个表现。行业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和职业建议,但很多时候,学校与行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导致学生无法从行业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分享。

3.2 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首先,教学内容往往无法跟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技术创新和市场趋势的快速变化要求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实时更新。然而,许多教育机构的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仍然依赖过时的教材和案例,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2]。其次,课程内容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例如,数字化趋势、在线旅游服务以及可持续旅游等领域的知识在很多课程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缺乏对行业趋势的关注和响应,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更大的职业适应挑战。最后,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之间的不一致也是一个问题。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在不断演进,但教学内容往往未能及时调整以反映这些变化。结果,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技能和知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有差距。

3.3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首先,当前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讲授,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许多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必要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这种偏理论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其次,学生缺少必要的行业实战经验。由于实习机会有限,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和理解旅行社的日常运营。这种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最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未得到有效培养。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当前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这些潜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显得不够应变。

3.4 社会合作渠道受限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在社会合作方面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限制。首先,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足是一个核心问题。许多教育机构未能建立起与行业内主要旅行社的稳固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缺乏限制了学生接触真实行业环境的机会。其次,现有的合作关系往往局限于浅层次的互动。即便是一些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教育机构,其合作内容也常常局限于基础的实习安排,而缺乏深入的项目合作、行业研讨等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最后,社会合作活动的多样性不足也是一个问题。社会合作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讲座、研讨会、项目合作等,但目前很多合作都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深度。

4深度实践与社会合作视角下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对策

4.1 建立行业合作网络

为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建立行业合作网络是一项关键对策。首先,应着力建立与行业内主要企业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得企业能够参与到课程设计、实习项目、讲座和研讨会的举办中来。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能直接从行业专家那里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的结合点。其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是加强行业合作的另一有效手段。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旅行产品开发等项目。这样的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双赢[3]。再次,应定期举办行业见习和实习项目。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实习反馈也能为高校提供教学内容改进的参考。最后,还可以通过举办行业论坛和研讨会,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学术界和业界能够共享资源、交流想法,共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4.2 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与调整

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与调整是提升《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另一个关键对策。这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旅游行业的最新趋势和需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首先,应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这一机制需要包括行业需求的定期评估、课程内容的持续审查和更新。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的定期会议,或是通过收集行业反馈来判断哪些内容已过时,哪些新兴话题需要被纳入课程中[4]。其次,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应融入更多的案例分析、项目实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决策制定、问题解决等实际技能。最后,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提供虚拟现实(VR)旅游体验、互动式学习模块等,可以使学生即使在课堂内也能获得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体验。

4.3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训

强化学生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技能培训是提高职业导向性的重要策略。此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综合、系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旅游管理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环境。这可以通过整合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将理论课程与案例研究、项目作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决策和执行。例如,学生可以模拟创建旅行社,从市场调研、旅游产品设计到营销策略制定,每一步都需应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其次,实践技能培训应涵盖从基础操作到高级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模拟旅游业务运营环境,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体验不同的业务角色,学习如何处理日常运营中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再次,还应引入行业实践。与旅游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将课堂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能了解行业动态,培养适应行业的能力[5]。最后,为了确保实践技能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始终与行业标准和需求相符。

4.4拓宽社会合作渠道与平台

在深化《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职业导向性的过程中,拓宽社会合作渠道与平台是一个关键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通过多渠道合作,构建一个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合作网络,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首先,学校与旅游行业的紧密联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旅游协会、政府旅游部门等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实践机会。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实习职位,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行业专家和领导人则可以受邀到校进行主题讲座或研讨会,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经验。其次,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线上合作平台也是拓宽合作渠道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开发线上学习资源、虚拟实习项目、远程研讨等,使学生不受地理限制,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行业资源和知识。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旅游管理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学习机会。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和旅游组织建立合作,组织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甚至国外实习机会,这些都将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际旅游市场和趋势。最后,与地方社区的合作也不容忽视。通过参与地方旅游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实际环境中规划、实施旅游项目,同时为当地社区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4.5 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互动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加强课程互动,是提升课程职业导向性的关键对策。首先,创新教学方法需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课程设计应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互动交流。例如,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则专注于讨论、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其次,可以引入模拟经营游戏或者在线旅行社经营模拟器,让学生在模拟的旅游市场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管理技能,进行旅游产品的策划、价格的制定、营销的实施等活动。这类模拟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策略思维,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再者,课程中应融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赋予一个项目任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构思到实施的全过程。例如,策划一场针对特定人群的旅行活动,这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产品设计、风险评估及营销策划等。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也能促进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最后,互动式讲座和工作坊也是提升课程职业导向性的有效手段。可以定期邀请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实践者和专家进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行业经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通过这种实时互动,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一线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

结束语: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提升是一个不断进化、寻求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社会合作与实践深度的加强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时刻关注旅游行业的动态变化,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而最终的目标始终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教育领域与行业的协同进步。在未来的探索与实践中,期望学校、企业与社会各界能更紧密合作,为旅游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蔡淑华.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6):103-107+114.

[2]余迪. 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合研究——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J]. 旅游与摄影,2022,(07):76-82.

[3]孙倩蓉,张琦.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229-231+236.

[4]晏竹. 基于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 旅游纵览,2021,(04):50-52.

[5]杨庚霞.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146-1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