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复合冷采技术的红柳油区的应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董云彬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工艺研究所 257237

摘要

在目前低油价下油田开发靠规模扩张、高投入拉动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需改变思路,以降本增效为依据,才能实现效益开发。针对目前稠油多轮次井吞吐效果变差、含水上升、注汽高压井多的开发现状,加大高效措施实施,提高增油效果,降低措施成本。目前稠油区块呈现液量与综合含水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单元稳产难度越来越大,经历了多年的开发,稠油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加大,措施效果越来越差。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氮气调剖调整吸汽剖面、二氧化碳复合吞吐增量成本偏高,CO2冷采技术增量投入低增油效果较好。


关键词

CO2冷采效益评价 降本增效 调整吸汽剖面

正文


结合采油厂稠油优化选井、效益开发的主题,管理七区对本单位所辖稠油区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CO2冷采增油原理,优化选井,2019年对所辖区块内采出程度低,原油黏度较大的油井实施下新型CO2冷采技术,提高单井产量。

1、基本概况

红柳油田位于孤东油田东南部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油藏类型属于边底水常规稠油油藏,主要含油层系是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含油面积9.0km2,地质储量1779×104t。油藏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地面原油粘度6134~8610mPa•s。稠油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成本高、开采难度较大。主要开发方式是蒸汽驱和吞吐转周,少部分井采用CO2伴注降粘剂冷采。

采油管理七区目前所辖区块包括4个稠油单元和2个断块单元,稠油单元动用地质储量399.59万吨,油井总井223口,开井140口,日液6890吨/天,日油248吨,占总产量的90.8%,综合含水96.4%。红柳油田稠油单元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临着“两低一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综合含水高)的开发形势,稳产基础薄弱。


 

表1 红柳油田稠油单元吞吐井周期生产情况统计表

周期

井次

(口)

平均单井

生产周期

(d)

单井

周期产油

(t)

单井

峰值产量

(t/d)

周期注汽

(m3)

平均单井

周期注汽

(m3)

周期油汽比

1

287

567

2583

9.3

451737

1574

1.64

2

206

385

2195

8.8

361282

1754

1.25

3

163

404

1909

8.5

299014

1834

1.04

4

126

373

1803

7.6

254849

2023

0.89

5

95

331

1430

6.8

192454

2026

0.71

6

71

362

1402

6.7

143876

2026

0.69

7

46

318

1364

6.5

93526

2033

0.67

8

27

631

1217

6.2

50484

1870

0.65

9

20

241

1091

6.1

36966

1848

0.59

10

15

481

1018

5.7

27100

1807

0.56

在目前形势下油田开发靠规模扩张、高投入拉动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为继,需改变思路,以降本增效为依据,加大高效措施的实施,降低增量成本,才能实现效益开发。

2、 CO2冷采增油机理及现场应用

针对上述红柳油田稠油开采现状,加强地质分析,针对各单元、单井开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对地层发育状况、剩余油分布、稠油含水上升的原因、历次措施效果及问题做深入的了解,再运用三线四区模型,探索实施了新型CO2冷采技术,加强稠油低效井治理,实现稠油长效开发。

2.1增油机理

CO2可看作为一种有效的高效驱油剂,非常容易溶于稠油中,可以降低原油粘度,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渗透性。在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条件下,1t液态CO2可以产生480m3气体CO2,其同稠油之间良好的亲合性是提高开采效果的重要机理。

CO2降粘机理图

常规的稠油降粘剂,一般药剂分水基和油基两种,水基降粘剂是以水做为载体,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和相关水溶溶剂;油基降粘剂是以油溶性的溶剂做载体,含有部分油溶表面活性剂的复合药剂。

油滴在油溶性降粘体系中可以快速扩散,活性体系破坏稠油的聚集结构,实现自发解聚降粘。油溶性的降粘药剂,在溶解沥青等重质成分,清洁速度要比水溶性的好,渗透、分散直至剥离,速度快。

利用油溶性降粘体系比水溶性降粘体系降粘效果更好的特点,2019年以二氧化碳伴注油溶性降粘剂,继续扩大CO2冷采的应用力度,特别是针对部分稠油井受完井方式、井筒情况和注汽能力限制,无法实现注汽吞吐增效,地层能量低,导致油井长期低效生产的状况,加大CO2冷采工艺应用力度。该措施不动管柱实施,投入少,占井时间短。

2.2现场实施

采油管理七区紧盯低成本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实现CO2冷采技术的新突破。现场实施过程中,采用井筒内油套环空反注的方式,单井CO2注入量100吨,油溶性降粘剂15吨,注热水打顶替,焖井7-10天开井。截至目前,共实施新型CO2冷采体系4井次,其中KD521单元非主力层2口井(HLKD52-44、HLKD52C3),KD53单元主力层1口(HLKD5-16),非主力层1口(HLKD5N10)。

2.3实施效果统计及效益评价

2019年共实施4口井,措施前产量5.3吨/天,措施后高峰期增油15.1吨/天,目前产量10吨/天,截至5月底累增油量1159.5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表2采油管理七区CO2冷采井效果统计表

序号

井号

生产
  层位

开井
  日期

措施前生产情况

目前生产情况

高峰产量

累增油

日液

日油

含水

日液

日油

含水

日液

日油

含水

1

HLKD52-44

5561

2018-11-29

5.1

2.2

55.5

6.4

3.6

43.5

10.2

6

41

698

2

HLKD52C3

53

2019-2-13

7.6

1.1

85

8.9

2.1

76

19.5

7.4

62

367

3

HLKD5-16

NGX2

2019-5-9

8.2

0.4

92.4

9.4

1.2

87

11.3

3.1

72.5

37.4

4

HLKD5N10

43

2019-5-9

2.3

1.6

26.5

3.9

3.1

20

4.9

3.9

20

57.1

合计

4



23.2

5.3

77.2

28.6

10

65.0

45.9

20.4

55.56

1159.5

根据单井增油效果,油价2350元/吨计算,冷采井投入产出比为6.12。


 

表3采油管理七区CO2冷采井投入产出比统计表

序号

井 号

措施内容

增量成本投入(万元)

产 出

产出投入比

CO2材料费

工艺劳务费

油溶性降粘剂(万元)

合计

已增油(吨)

预计增油(吨)

销售收入(万元)

1

HLKD52-44

注CO2冷采

7.06

0.24

15.0

22.30

698

1000

235

10.54

2

HLKD52C3

注CO2冷采

8.82

0.24

15.0

24.1

367

600

141

5.86

3

HLKD5-16

注CO2冷采

8.82

0.24

10.0

19.1

37.4

300

70.5

3.70

4

HLKD5N10

注CO2冷采

8.82

0.24

10.0

19.06

57.1

300

70.5

3.70

合计

4


33.52

0.96

50

84.48

1159.5

2200

517

6.12

3、结论与认识

3.1稠油区块因边底水侵入,含水上升快,符合常规注汽条件的井越来越少。以HLKD52-44井为例,该井2018.11.29日冷采开井,累增油量698吨,预计冷采周期增油量1000吨,效果较好。

3.2从经济角度分析:氮气调剖注汽和CO2复合吞吐工艺,作业+注汽+氮气调剖费用需90万元,按周期增油量800吨计算,增量投入产出比为1/2.0,故下CO2冷采经济效益较好。

3.3采油管理七区目前油井套变80口,带病生产41口,已更新14口;汽驱井套变13口,已更新2口。油井套变的主要原因是多轮次吞吐地层亏空导致油层部位套变。统计近三年套变井可以看出平均每年套变5口,影响日油水平5.5吨/天,影响年产量2000吨左右,严重影响了管理区的稳产基础。不动管柱注CO2冷采措施的实施为稠油上产稳产提供了工艺支持。

参考文献

[1]盖平原《胜利油田稠油黏度与其组分性质的关系研究》.油田化学》,20113

[2]朱静,李传宪,杨飞,辛培刚《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