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油田零散调整工程职业病危害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零散调整 职业病危害 分析
正文
某油田隶属我国一大型石化企业分公司管辖,为完善断块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水驱)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改善断块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某油田决定实施零散调整工程,新建油井1口、50kw加热炉1台是、输油管线,改建1座除砂分离器。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受建设单位委托,对该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以《某油田零散调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中设计的建设内容为准,主要针对零散调整工程投产后运行期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内容进行评价 。
1.2 评价方法
该项目采用类比法[2]、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
1.3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6]等为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依据;项目可研报告、图纸等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
集油系统:油井在井场加热经计量间后汇入集油阀组,经除砂分离器除砂螺杆泵加压后,最终输至盘二联合站进行处理(图1)。
注:虚线框内的内容不在评价范围内
图1 集油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2.2 原辅材料
集油系统的原料和产品均为油井产液,为液态,内含少量伴生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CmHn,伴生气中不含硫化氢。该区块原油物性见表1,伴生气组分见表2。
表1原油物性表
序号 | 项目 | 数值 |
1 | 20℃密度(g/cm3) | 0.9798 |
2 | 地面原油粘度(mPa.s) | 4485 |
3 | 凝固点 | 26℃ |
表2伴生气组分表
甲烷(%) | 乙烷(%) | 丙烷(%) | 丁烷(%) | 戊烷(%) | 氮气(%) | 二氧化碳(%) | 硫化氢 |
89.32 | 2.75 | 1.63 | 0.8 | 0.4 | 3.17 | 1.94 | 0 |
2.3 类比检测结果与分析
本次类比检测,化学有害因素接害工种3个,共设置10个检测点,从检测结果得知,该项目工作场所化学因素短时间接触浓度及各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标准要求。本次类比检测个体噪声测量接害工种2个,设定点测量点2个。根据噪声测量结果类比对象个体噪声测量及定点测量结果均符合限值要求。
表1 类比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单元 | 接触 工种 | 职业病 危害因素 | 类比检测结果 | 预期接触水平 | 符合性 |
集油系统 | 采油工(大班) | 硫化氢 | CM:<0.53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非甲烷总烃 | C短时间: <0.02mg/m3 C长时间:<0.001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戊烷 | C短时间: <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正己烷 | C短时间:<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正庚烷 | C短时间: <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一氧化碳 | C短时间: <0.1mg/m3 C长时间:<0.1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噪声 | 定点:84.1 dB(A) 个体:71.1 dB(A) | 低于接触限值 | 符合 | ||
采油工(小班) | 硫化氢 | CM:<0.53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非甲烷 总烃 | C短时间: <0.02mg/m3 C长时间:<0.001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戊烷 | C短时间: <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正己烷 | C短时间:<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正庚烷 | C短时间: <0.2mg/m3 C长时间:<0.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一氧化碳 | C短时间: <0.1mg/m3 C长时间:<0.1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噪声 | 定点:84.1 dB(A) 个体:71.3 dB(A) | 低于接触限值 | 符合 | ||
公辅工程 | 化验工 | 苯 | C短时间:<0.60mg/m3 C长时间:<0.04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甲苯 | C短时间: <1.2mg/m3 C长时间:<0.08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二甲苯 | C短时间: <3.3mg/m3 C长时间:<0.2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
溶剂汽油 | C短时间: <0.1mg/m3 C长时间:<0.06mg/m3 | <50% of OEL | 符合 |
2.5 选址、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评价
该项目只有生产区,无非生产区;生产工艺成熟,设备布局合理,设备和管线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6 建筑卫生学评价
该项目工作场所建筑结构合理,地面易于冲洗清扫;各站值班室均设置了采暖及空调系统,降低了高、低温危害,符合标准要求。
2.7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评价
该项目新建油井密闭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露天布置易于有毒物质的逸散,计量间屋顶安装筒形风帽进行自然通风。原油含水化验依托原注采站化验室,该化验室内安装了轴流风机1台,设置了2组排风柜,排风柜自带离心风机,化验工在排风柜内进行原油含水化验。
采油工(大班)、采油工(小班)、化验工值班室均设置了采暖及空调系统,降低了高、低温危害。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8 应急救援设施评价
采油工主要以巡检为主,值班室内均配有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1台,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台,站区针对可能发生的应急事故配备了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一级报警值应设置在10mg/m3,二级报警值应设置在30mg/m3。以上应急救援设施配备合理,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2.9个体防护用品与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拟为作业人员配备防静电抗油拒水单工服、防静电抗油拒水防寒工服、3M3001CN自吸过滤式防毒半面罩、耐油手套、护目镜、焊工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建设单位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相应人员,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相关操作规程,但在职业病危害告知方面仍存在不足。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该项目集油系统主要生产工艺是原油的采集、计量和输送,采用示功图远传计量。油井产液为含水原油,伴生气主要成分为CnHm,并含有微量溶解气,即伴生天然气,其主要组分为甲烷,伴生气中不含硫化氢,但盘2-14站汇入集油阀组的油井产液伴生气中含有硫化氢。因此,工作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原油、硫化氢、甲烷、非甲烷总烃、戊烷、正己烷、正庚烷、一氧化碳、噪声;注采7站化验室化验工主要是对采油工采出的油井产液进行原油含水化验,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化验室内安装轴流风机1台,设置了2组排风柜,化验过程在排风柜内进行。结合对该项目的工程分析、类比调查以及类比检测数据分析,预计该工程正常生产过程中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会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拟建项目新增1口油井,项目建成后,采油工(大班)、采油工(小班)、化验工的工作量将会增加,但变化不大,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变化不大。综合分析变化认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3.2 建议
(1)建设单位对新增上岗及在岗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事故处理、应急救援、自救互救技术,掌握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常识及紧急应对方法。
(2)注采站入口处应设置公告栏,公布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内容。化验室入口处应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健康危害、接触限值、应急救援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进行告知
(3)在产生硫化氢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并加强该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以防止工人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杨乐华,类比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2(3):230-231.
[3]GBZ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s].
[4]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6]GBZ 159 - 2004,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