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油藏平面水驱波及能力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平面水驱;波及面积;采收率
正文
前言
目前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注入水具有沿高渗方向优先推进的特点,从而导致驱替过程不均衡,甚至造成注入水沿高渗方向形成低效循环,进而影响油藏整体的开发效果。
胡状集油田断层发育,四、五级断层多达220余,断层对注采关系完善调整造成一定影响,不同的含水阶段油藏、不同边界条件的油藏开发特点,开发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区别对待。针对目前状况,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沉积微相按河道注水遍滩采油、河道注水河道采油、边滩注水河道采油的方式进行平面非均质开发模拟,从而分析不同方式开采平面水驱波及能力。
1. 平面提高非均质储层波及面积
胡状集油田主力区块胡七南、胡12块沉积相为扇三角洲的沉积。共有六种微相,五种砂体,即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前缘砂-远砂和水道间,这五种砂体的变化规律为:油层厚度由厚变薄,物性由好变差,粒度由粗变细,泥质含量由低到高。经分析,河道砂和河口坝为主要水淹区,前缘砂也有部分水淹,远砂和水道间基本上未水淹。
在井距相同的情况下,模拟三种注采方式:前缘砂注水河道采油,河道注水前缘砂采油,河道注水河道采油,这三种方式分别表示低注高采、高注低采、高注高采。
![]() |
![]() |
图1低注高采最终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图2高注高采最终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 |
图3高注低采最终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谷建伟等(2004)研究认为,未见水时引起地层中含油饱和度的降低数值等于束缚水的膨胀量即( Cw S wi) ( P i -Pt ),比较任何一个时刻的含油饱和度与初始含油饱和度的差值,如果该式成立,证明除了弹性挥发使含油饱和度减小外,还有注水因素的影响,即水已经波及到该网格块。
Soi-Sot-(Cw Swi)(Pi- Pt)>0
按照此种方法,统计含水达到90%时每个符合条件的网格,将它们的油层孔隙体积累积求和再除以该层总的孔隙体积, 即可以得到该层的体积波及系数。三种方案的波及系数分别为,低注高采为14.2%,高注低采为18.9%,高注高采为15.7%。高注低采表现出较好的驱替波及范围。
非均质油藏高注低采泄压效果好,因为其在全地层采用较小的压力梯度就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能量主要消耗在全地层中,泄压较为均匀。故高注低采效果远优于低注高采和高注高采的情况。
2.平面上周期注水对采收率的影响
在含水达到90%以后,对比以50m3/d的注水速度正常注水和以50 m3/d的注水速度周期注水一个月停10天,发现周期注水效果要好很多。
边滩注水河道采油:周期注水比正常注水提高了2.28倍,其平均生产压差是正常注水压差的20倍。河道注水边滩采油:周期注水比正常注水提高了1.05倍,其平均生产压差是正常注水压差的23倍。河道注水河道采油:周期注水比正常注水提高了2.7倍,其平均生产压差是正常注水压差的2倍。
3.结论
胡状油田开发实践表明,小层内的油水运动规律及见水见效规律,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沉积相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利用沉积相带有利位置来部署注采井网,可以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
(1)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河道注水边滩采油”可以建立起适应目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注采井网模式,提高井网对剩余油的适应性,有利于剩余油的挖潜。
(2)河道注水,边滩采油能有效控制水线推进速度,提高平面波及体积。由于河道主体部位渗透率高,存在着高渗条带,在河道内注采,易造成油井暴性水淹,形成短路循环,注水利用率低。油田大量的现场资料证明,河道内注水时,位于河道内的采油井含水上升快,水淹快,而位于边部的采油井见效弱,稳产期长。
(3)河道注水,边滩采油能提高层内波及体积。根据数值模拟计算,厚注薄采方案开发指标明显优于薄注厚采方案,尤其是无水采收率要高出一倍多,后期采收率也增加4.4%。该模型的水淹剖面可以看出,厚注薄采方案不发生底部水窜,层内波及体积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付国民等.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5(5): 502-507.
[2] 管错等.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动用状况及注水无效循环对开发效果影响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6,13(14): 54-58.
[3] 周涌沂等.改善平面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29(4): 8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