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南洼陷兴隆寺营子街断裂带沙三段控藏因素浅析
摘要
关键词
营子街断裂带;沙三段;控藏因素
正文
0 引 言
兴隆寺西紧邻临南生油洼陷。目前北部唐庄地区已上报探明储量382万吨,东部兴隆寺地区上报探明储量498万吨。临南地区纵向上的6套生油层系都是在第三纪箕状断陷阶段形成的。早第三纪末,该区普遍抬升遭受剥蚀,而后进入整体下降阶段,接受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据研究,本区下第三系经历了两次大的生油阶段:第一次生油期:发生在早第三纪末期(东营期),一部分沙三和沙四段生油岩进入门限深度(约2600m),并进一步演化、成熟、运移、聚集。第二次生油期:发生在晚第三纪的馆陶期至明化镇期,临南洼陷内的大部分生油层系相继进入生油门限,为大规模油气生成与运移聚集时期,是本区的主生油期。前人对该区沙三段成藏条件所做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所涉及研究工作对本区勘探意义较大。
1 油源条件
实钻证实,在沙一段-沙三段地层均钻遇厚层暗色泥岩,位于本区的生油门限深度2500m以下,且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是良好的烃源岩。另外,大芦家次洼也可以为本区提供丰富的油源。本区已有多口井在沙三上获得工业油流:位于本区东北部的J202井在沙三上井段3761.9~3797.6m试油,日产油5.65t,不含水;J204井于沙三上井段3801.1~3808.0m试油,自喷日产油23.5t,含水3.8%;JX2井在沙三上3810.6~3828.4 m井段抽汲求产,日产油20.3t。证实洼陷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井区紧邻临南洼陷,临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与T9西储层对接,紧邻本井的J210在沙三上见到荧光显示12m/3层,综合解释油水同层10.5米/1层。T9井在沙三上3620.0~3742.0m录井见荧光粉砂岩,综合解释1.2m/1层含油水层。J9井及J9侧井在沙三上段均钻遇荧光级油气显示,说明油气已经运移到本井区,可沿构造高部位运移,在有利圈闭聚集成藏。
2 储层条件
该区沙三上亚段储层普遍较为发育,从不同砂组储层发育情况分析,5砂组砂岩厚度和砂岩含量都最大,砂岩含量13.0%~70%,全区广泛分布,分布范围广;其次是4砂组,砂体也广泛分布;1砂组相对厚度小,局部储层不发育;2、3砂组储层相比较发育程度最差。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本井沙三上 4、5砂组应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是由多期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组成,从储集物性分析,4、5砂组多为低孔低渗储集层,4、5砂组多口井钻遇了油气显示,J9侧井及J9井储层物性与邻井是油层段物性对比,物性较好,且在5砂组均钻遇荧光级显示,说明具有油气成藏的储集条件。
3 盖层条件
从实钻及测井资料分析:在沙二段~沙三中发育多套泥岩,这些泥岩厚度较大,分布基本稳定,可作为本井区区域性良好盖层。依据实钻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本井沙二段、沙三上发育三套储盖组合:
1、沙二段发育厚层泥岩,该段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可作为良好盖层,其间所夹砂岩作为储层,形成一套储盖组合。
2、沙三上砂泥岩交互,泥岩可作为储层隔层,其间所夹砂岩作为储层,形成一套储盖组合。
3、沙三中泥岩发育,且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可作为良好盖层,其间所夹砂岩作为储层,形成一套储盖组合。
4 成藏控制因素
4.1沙三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1)井区沙三上油气藏类型
油气生成、圈闭形成、油气运移聚集和分布均受断裂体系控制。主干断裂体系控制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和分布,其它体系控制油藏的类型和分布位置。J204井、J207位于临南洼陷内部,油源条件有利,断裂上升盘沙三上各期砂体相互叠置,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北向受营子街断层的切割遮挡,东西向受岩性尖灭控制,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2)井区沙三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①油气运移通道不畅通是本井未成藏的原因之一
南部各井沙三上均未见显示,J9及J9侧均在5砂组见到显示,北部J210在4砂组见到显示,5砂组未见显示,J202、J204在4、5砂组均见到显示,J204在4砂组试油为油层,J202在5砂组试油为油层,不同层系油气分布不均,在空间展布上,油水关系复杂。J9井及J9侧井4、5砂组储层物性均较好,具有储集油气的能力。4、5砂组在地震连续性较好,但是几米厚的小砂层是否连通无从得知。J9井处于唐庄砂体和双丰砂体两大物源交汇处,砂体呈指状交叉,砂体横向连通性差,油气运移通道不畅通导致J9井及J9侧井均未成藏。
②油气运移动能不足是本井未成藏的原因之一
平面上油气分布不均。营子街断层下降盘多口井,J204、J207、JX2试油均为油层,实钻J9井及J9侧井见荧光、油迹级显示,说明油气已经运移到本井区,但是J9井油迹级显示层仅顶部含油气丰度高,解释为油水同层1.7m/1层,下部由于含油气丰度低,均解释为含油水层。J9侧井钻遇荧光级显示,但含油气丰度较低,解释含油水层10.1/2层。近油源方向低部位的J210井实钻仅见荧光级显示,高部位J9井见到油迹级显示,说明油气运移动能不足可能也是造成本井未成藏的原因之一。
4.2 沙三中未成藏原因分析
XX75、X72沙三中处于构造较高部位或低幅背斜较高部位,北部发育的断层既可以沟通油源,又可形成侧向封堵,成藏条件有利。其中,XX75井在井段3602.0~3609.0m试油,结论为油层,在井段3632.0~3637.8m,试油结论为低产油层。X72井在井段3551.0~3555.5m试油,结论为油水同层。靠近油源方向J210井在沙三中段未见显示,X9侧井在沙三中也未见显示,分析认为J9侧未处于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上。X72井及XX75井油气可能是从其他运移通道上运移过来的。
5、结论
本区北部靠近断层下降盘,在沙三上亚段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而本区沙三上亚段见荧光、油迹显示,含油气丰度低,未成藏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油气运移动能不足,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砂体横向连通性差,油气运移通道不畅通。J9侧井沙三中未见显示,而南部多口井成藏,分析J9侧井未成藏的原因是本井未处于优势运移通道上,未能沟通油源。
参考文献
[1] 刘珍.临南洼陷油气藏分类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05:13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