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储量开发技术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孟军伟

(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三大矛盾进一步扩大,开发效果差,老区递减快。胡七南块通过沉积微相、剩余油及隔夹层研究,对特高高含水油藏进行挖潜取的可观效益,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三大矛盾 隔夹层 油藏开发

正文


一、前言

胡七南块属于典型的严重非均质断块油藏,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胡七南块综合含水97.5%,采出程度25.53%,采油速度0.22%,采液速度8.46%。

胡七南块经历了弹性开发阶段、基础井网建设阶段、加密调整高速开发阶段、控水稳油综合治理阶段、重组细分阶段、层间精细注采调整阶段等六大开发阶段。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平面矛盾进一步加剧。面临着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后期挖潜难度不断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油藏开发向相对低含水储量的转移,造成目前特高含水储量控制程度低,稳产难度大。   

2019年以来胡七南块通过沉积微相、剩余油及隔夹层研究,对特高高含水油藏挖潜取的可观效益,因此以胡七南的实践经验浅谈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储量开发技术。

二、油田基本特征

胡七南块位于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第二断阶带胡状集油田的中部,是由石家集断层和胡7-7断层夹持形成的东南倾伏的鼻状构造。两条主控断层向西南方向延伸相交。块内发育7-14断层,把该块分成油水系统差异较大的东西两个断块。油藏地层西高东低,地层东倾,倾角5-8°,地层较为平缓。沉积背景为湖泊环境下的水下扇三角州沉积,区块物源来自于西部的内黄隆起,主要物源方向北西,北北西方向。油藏埋深1650 - 2800米,含油层位S36-S310,含油面积2.3 km2,地质储量761万吨,可采储量208万吨,标定采收率27.33%。属于典型的湖盆边缘相水下扇沉积,发育河道砂、远砂坝、下切水道砂等16种沉积砂体,储层物性变化大,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级差达50-150倍,渗透率变异系数0.9。平均地下原油密度0.83g/cm3,平均地下原油粘度3.72mPa.s。地层压力系数为1.0,地温梯度3.4℃/100m。

三、特高含水储量面临的开发问题

1、受层间调整影响,部分主力层(层系)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

近几年,部分特高含水储量井网受层间调整,被优化到相对低含水储量上,造成其注采井数少,井网不完善,特别是一类储层。如胡七南块S3下4下层系,该层系地质储量 101×104t,累计采油21.4×104t,采出程度21.88%,目前油水井开井仅7口,其中油井开井4口,其中水井仅开井3口,水驱控制程度仅16.5%。这就相当于该层系剩余地质储量66.47×104t无水驱控制。控制地质储量的减少,为油藏下步开发实现稳产上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2、注采井网与剩余油分布不匹配,注采短路循环,注水利用率低

3、剩余油分布类型以层内未水淹为主,认识及挖潜手段需进一步丰富

目前胡七南块一二类储层剩余可采储量66.57×104t,其中层内未水淹型32.4×104t,合计占主力层剩余可采储量的48.7%,潜力较大,但按常规分析方法认识难度大。

四、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沉积微相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沉积微相模式, 根据测井曲线特征建立沉积微相解释图版,开展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重新绘制区块沉积微相图。

2、地质模型的建立: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油藏描述需更加精细化。本次沙三下层系通过运用三维建模软件,从单砂体入手,以测井解释资料为依据,以三维空间网格化为手段,建立从单井-多井-区块范围的储层模型。以构造模型和储层模型为基础,通过油水分布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建立三维剩余油分布模型。从而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模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地质模型。

3、剩余油影响因素研究:沉积韵律对层内剩余油分布影响 、沉积相带分布对水驱的影响、大孔道对水驱的影响、剩余油分布类型

3.1沉积韵律对层内剩余油分布影响:正韵律储层以底部水淹为主,储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储层呈多段水洗,水驱效果较好

3.2泥质隔夹层对水驱的影响:非渗透泥质隔夹层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一般来说,隔夹层越多,储层物性往往越差。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隔夹层分布较密集的地区,由于隔夹层的封挡作用,常常形成剩余油分布带。隔夹层分布密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

3.3沉积微相对水驱的影响:中心井区河道相储层发育,由于长期注水,水淹面积较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序级断层遮挡处及物性变差带

3.4大孔道对水驱的影响:由于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孔喉结构发生变化,高渗储层渗透率增大,形成“大孔道”,渗透率较相邻部位高3-5倍。

“大孔道”的特点:平面上具有一定方向延伸,纵向上多发育在河道相正韵律储层的底部。注入水在油水井间形成短路循环,严重影响到水驱波及面积。

4、隔夹层研究

4.1可行性分析:

一是主力层剩余可采储量所占比例大,为隔夹层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区块层内水淹剩余油占总剩余地质储量45.5%,其中一、二类层层内剩余油占其总剩余储量的52.39%,挖潜潜力大,为隔夹层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层内非均质严重,动用差异大;区块非均质严重,储层主要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其水淹特征表现为底部水淹型和分段水淹型。针对如此水淹特征,如果不开展隔夹层研究,实施层内剩余油挖潜难度大。

4.2隔夹层的识别:

泥质夹层:由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可达30%以上,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重叠,无渗透性,隔层密闭性好。

物性夹层: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2-0.5m。自然电位曲线略有回返,泥质含量10%-15%,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不重叠,低渗透性。

钙质夹层:由钙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高,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重叠并明显上跳,无渗透性。

五、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2019年累计实施特高含水储量挖潜12井次,配套水井工作量8井次,日增油能力13t,年累计增油2025t,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2.4×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7.3×104t。

    六、几点认识

非均质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只有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有效改善与提高其开发效果。

     1、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是有效开发的灵魂;

     2、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强化特高含水储量挖潜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3、尊重油藏客观实际,创新思维,大胆实践,是油田开发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郝文民.胡状集高含水储量开发研究.管理创新期刊,2017.

作者简介:孟军伟,男,汉族,工程师,毕业于中原油田采油技校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