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车过程中调整及称重问题的原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低地板 落车 称重
正文
一 前言
低地板车辆落车必须编组成列,无法像其它城铁车辆可以单车进行尺寸调整。由于结构特殊,落车前无法使用四点称重设备对上体重量进行补偿,同时与落车相关的钢结构尺寸偏差,导致门口地板面尺寸、车体倾斜等尺寸都有较大的偏差,而且车辆间使用铰接形式进行连接,整列车的尺寸相互影响,落车尺寸的调整,需要从整列车综合考虑。对于垂向止挡间隙尺寸,在落车状态下无法调整,需要解编起车进行调整,拖车在装配起车后可以直接调整,动车转向架需要单独分解调整。
二 落车调整及称重误差分析
2.1 车辆的落车调整及称重
车辆称重的理论前提是落车尺寸调整合格,再进行称重试验。
2.1.1 落车尺寸标准
动车 | 拖车 | 落车后是否可调 | |||
标准(mm) | 备注 | 标准(mm) | 备注 | ||
二系簧高 | (662-36+Z) 公差(-6,+12) | Z为四角高 | (714-29+Z) 公差为(-1,+12) | Z为四角高 | 落车后可调 |
地板面高 | 380(-10,+20) | 380(-10,+20) | 不可直接调整 | ||
四角高 | 理论36 | 理论36 | 可调 | ||
垂向止挡 | 43±3 | 43±3 | 需要起车调整 | ||
横向挡间隙 | 30±2 | 30±2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
车体倾斜 | 小于10 | 小于10 | 不可直接调整 | ||
磁轨高度 | 7(0,+1) | 7(0,+1)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
排障器高度 | 55±5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
弹性铰尺寸 | 800±3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
自由铰尺寸 | 540±10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
车钩高度 | 612±10 | 装配落车后可调 |
2.1.2 称重标准
每个车轮的实际轮重与该轴两轮平均轮重之差不超过该轴两轮平均轮重的±4%,在一侧的一排车轮上测得荷载与两排车轮上测得荷载平均值的差异不大于4%。
计算公式:同一轮对轮重偏差=(左侧或右侧轮重-左和右侧轮重平均值)/左和右侧轮重平均值×100%;
计算公式:轴重偏差=(前轴或后轴轴重-前和后侧轴重平均值)/前和后侧轴重平均值×100%。
2.2 钢结构对落车调整及称重的影响
2.2.1 动车钢结构参数
2.2.1.1 摇枕面到门口的尺寸;
2.2.1.2 摇枕接触面到铰接尺寸,影响门口板面尺寸;
2.2.1.3 摇枕接触面和下铰的平行度,影响车体倾斜,导致门口尺寸出现高度差;
2.2.1.4 钢结构对角线差,影响车辆倾斜尺寸测量;
2.2.2 拖车钢结构参数
2.2.2.1 二系簧面到铰接的尺寸,铰接孔到二系簧面尺寸为394±0.2mm;
2.2.2.2 二系簧面与下铰安装孔的平行度;
2.3 转向架在静压状态下对落车调整有影响的技术参数
2.3.1 动车转向架技术参数:一系四角高、二系簧距轨面距离、二系簧高到摇枕尼龙块上平面尺寸;
2.3.2 拖车转向架技术参数:一系四角高、二系簧距轨面距离
2.4 称重台平度及直线度对称重影响
整车称重试验台每个称点在重量精度上存在±15kg的公差,在称台水平平面度上允许0.8mm的公差,1mm的高度差将导致约100kg的重量偏差。而且整车称重要求车辆沿不同方向登上称重台,一般存在100kg左右的变化值。
三 落车及称重过程中的调整参数
低地板落车尺寸调整参数可分为:直接调整参数和间接调整参数。
直接调整参数:二系簧尺寸、铰接尺寸、横向挡间隙、磁轨高度、排障器高度。
间接调整参数:门口地板面尺寸、车体倾斜
3.1 二系簧距轨面尺寸:可使用调整垫进行二系簧高度尺寸调整。
![]() |
3.2 铰接尺寸:由于钢结构与落车尺寸的偏差,落车后车体存在倾斜或二系簧一二位侧偏差,在铰接公差范围内,对铰接进行调整,补偿钢结构尺寸偏差。
3.3 横向挡间隙,可通过安装调整垫进行调整。
3.4 磁轨高度,可通过调整螺栓进行调整。
3.5 排障器高度,可通过长圆孔调整安装高度。
3.6 门口地板面尺寸,需要通过调整二系簧高度来调整地板面尺寸。
3.7 车体倾斜,需要通过调整铰接尺寸调整。
四 落车调整及称重优化
4.1 对技术参数优化:对转向架静压值和整车落车尺寸数据进行优化,使之与实际值更接近。
4.2 使用牵引车进行上下称,停车稳定性,从而保证称重数据一致性。
4.3 称重台调整后直线度和平度的检查,由于低地板车辆为整列车称重,对轨道的直线和平度要求高。
4.4 各工序尺寸公差的控制,建议在钢结构增加测量基准块,增加与落车相关的钢结构尺寸链和转向架相关尺寸控制在公差内,降低解编起车的频率。
4.5 称重过程中,如果出现轮重超差情况,根据IEC61133中关于称重过程的描述把车通过S型曲线和道岔,一系悬挂系统和二系悬挂系统处于激活状态,降低过大约束力的可能性以及车辆偏心。
五 结束语
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发展对于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意义重大,不断优化轨道装备车辆制造工艺水平,使旅客乘坐更便捷、更舒适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ICE6133-2006 车辆组装和运行前的整车试验规范(中文) 国际标准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