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摘要
关键词
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正文
一、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1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在现代工程建筑中,根据浇筑部位的不同,可以将混凝土浇筑技术分为底板浇筑、墙体浇筑、顶板浇筑等几种。其中底板浇筑对混凝土结构厚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中,要做好散热处理,否则很容易在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同时浇筑所用的混凝土要控制好水灰比,确保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在墙体浇筑中,使用的砂浆应和墙体保持一致,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控制在40cm上下,且在各层浇筑作业之间要空出一定的时间,使结构充分散热,但最多不超过2h。顶板浇筑过程中,要使用平板类的振捣器沿着垂直方向进行连续的往返振捣,振捣要充分,若是发现泌水现象,要及时使用面纱擦拭掉。浇筑之后要对顶板表面进行抹平处理。
1.2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温度的控制技术
混凝土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于温度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温度是需要重点控制的一项因素,只有维持在合理的温度,才能够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性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温度控制应从混凝土材料配制入手,对配合比进行科学的设置,尽可能的减少水泥的用量,或是适当添加粉煤灰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做好混凝土材料的搅拌,搅拌要均匀,且适当加水,避免内外温差过大。此外,浇筑作业尽可能的选择温度较高的天气,有效利用结构的自然散热,或是对浇筑厚度进行适当缩小。在气温较低的天气,混凝土浇筑之后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1.3混凝土结构拆模技术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为了辅助其成型会使用到一定数的模板。在混凝土凝结之后,需要将模板拆除。部分人误认为混凝土模板拆除不需要专业技术,实际上若是拆除操作不当,同样会对混凝土结构质量造成重大影响。在拆除模板时,应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则,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承重因素,优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为了避免出现失误,一定要在前期施工中将承重部位清楚标记出来。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之后才能开始拆除。此外,在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也要注意拆除的时间和顺序。
二、影响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因素
2.1凝土施工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结构中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保存、施工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施工细节,例如:温湿度、施工时间等,这些细节控制不好,将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强度,造成结构的不稳定。按照混凝土施工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在工程项目中,施工的主体是人,人控制着工程的进度、施工标准等,但是,在一些工程中施工管理不严格、施工人员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的质量无法进行把关,必将出现豆腐渣工程,危害社会。因此,要想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要从对人员的管理抓起,全方位的提升人员的思想和专业素质,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2)客观因素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过程也是水泥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反应的过程需要有相适宜的温湿度,这就需要在施工时选择外部适宜的环境进行施工,避免由于温差问题导致热量不能良好释放,从而造成裂缝等现象。
2.2凝土施工材料的因素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建筑工程的工程量一般较大,施工材料的种类多,用量大,尤其是水泥、钢筋等关键材料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巨大,如果其强度、标准不能够达到工程要求的标准,工程质量则很难保证。但是,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使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并使用,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工程中不合格施工材料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工程企业的竞争激烈,市场的规范导致很多隐藏利益日趋透明化,这就导致很多工程企业的经济收益大幅下降。为了追求高收益,工程企业开始放松材料的质量标准,采购并使用性能不能够保证的材料进行施工,最终工程的质量不能够控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相关部门管理的不完善。
工程企业能够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应用到工程中,很多情况是由于对工程企业的监管存在漏洞,工程企业不顾工程质量钻各种空子,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3.1混凝土施工浇筑前的准备
需要对模板进行检查和紧固,将缝隙堵住避免漏浆,且通过浇水使模板保持湿润。为了降低天气因素对结构质量的影响,应避免直接在高温、光照强烈的施工场地施工,并加强对混凝土温度的监控,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梁板的浇筑应首先进行节点处的浇筑,振捣密实后再使用赶浆法循环向前和板一起浇筑。当结构的尺寸较大时需要分层进行浇筑并分层振捣,需在前一层的初凝时间内完成后一层的浇筑作业。浇筑时应均匀、平缓,避免出料口的高度与模板存在较大的高度差,在尚未初凝前进行振捣,振捣深度应在进行振捣时应快插慢拔,多个点位同时进行避免漏振,控制好时间和频率,直到表面出现浮浆、无泡沫和下沉为止。在浇筑后应对边角和表面处及时进行补浆,确保边角的质量和表面平整度。拆模时应注意对结构边角的保护,出现表面裂缝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3.2混凝土结构养护和后期维护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之后,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养护处理,如覆盖、喷水等。在木板拆除之后,也需要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状态,避免裂缝问题的发生。在一些特殊的其后条件下,如冬季低温时,应采用蓄热法或是添加外加剂的方式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避免其强度和性能受到影响。在混凝土结构拆模作业时,若是发现混凝土结构出现现量缺陷,要及时组织人手进行维护。在问题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如局部露石或是蜂窝现象,可以使用钢丝刷进行局部清洗,之后使用砂浆进行抹平处理。若问题很严重,覆盖面积较大,则需要将薄弱的混凝土层砸除,使用高强度混凝土重新进行填塞。
3.3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首先应保障所用材料符合设计需求,水泥的标号、骨材的规格、添加剂质量等都应加以检验,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材料的最佳配比,在搅拌环节应严格按照配比和添加顺序将混凝土、水及其它添加剂进行混合,确保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各种材料均匀的进行混合。在运输途中,需要做好措施避免混凝土浆液出现离析现象,避免远距离运输并设置合理的转载次数,如出现离析需二次搅拌至合格状态才能投入施工。混凝土易出现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温度应力和自缩性,因此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加以关注。首先在水泥浆的拌制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不仅会造成水分的蒸发,影响水泥的流动性,也会使水泥过早凝固。为了降低热量值,可以采取用添加剂替代水泥的方法。通常会使用煤灰粉等替代一定量的水泥,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减水剂。如果在夏季进行施工,可以采取添加冰块冷水等措施进行缓解。搅拌后如果需要长途运输,还需加入缓凝剂,从而延长水泥的凝固时间。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执行,避免裂缝产生。
结 语:
当前建筑工程中大量运用混凝土结构,而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土建工程的重中之重,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施工。参与作业的有关人员应了解和掌握混凝土施工技术和实施要点,并在实际工程中严格使用,确保混凝土浇筑按质,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彦卓.建筑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居业,2019(12):115-116.
[2]佟远国.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分析[J].居舍,2019(3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