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陈莹莹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 河南 濮阳 457532;)

摘要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2+3油藏目前油藏已进入高含水期。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目前注采状况与开发不匹配,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认识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通过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现场实施,并对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一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二、三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关键词

中渗油藏; 油藏描述; 剩余油

正文


中图分类号TE33+1.3     文献标识码 A     

 


东区沙二上2+3油藏是濮城油田沙河街组沙二段上部第二、第三两个砂层组组成的一套含油层系,属具有边水的构造层状油藏。东区沙二上2+3油藏1980年6月投入开发,经过39年的开采,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

目前的开发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井网对储层的控制程度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开发效果差,精细挖潜难度大。东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物性差异较大,一类层吸水强度较大,二三类层动用较差;而且隔层较薄,多数井点上隔层不足1m,给分层开采带来较大的困难,无法进行分层开采或采用细分层系的开发方式进行调整治理,层间矛盾比较突出。2) 油藏开发强注强采,主力层强水淹,层内高渗透条带造成层内剩余油动用不均。东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长期的注水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层内矛盾,造成油藏水驱动用差异大,水驱效率低[1]

1  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1.1  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对比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2+3油藏流动单元的划分是按照地层单位从大到小逐级划分的,即首先划分地层层段,其次划分砂层组,最后在砂层组内划分小层(流动单元)。对全区400多口井的测井曲线作了反复对比和划分,共划分出19个流动单元,沙二上2砂组包括9个流动单元,沙二上3砂组包括10个流动单元。

1.2  构造特征研究

濮城油田东区位于濮城背斜构造东翼,濮14断层以北,濮31、濮49断层以东,整体构造形态为一滚动半背斜,为西倾断层与东倾地层组成的反向屋脊式断块,构造面积约9.8Km2

东区沙二上2+3油藏发育断层可分为五级,其中濮25断层延伸最长,在东濮凹陷内属于二级断层,控制东区沙二上2+3油藏的构造格局和油水分布。平面上断层按走向可分为两组,一组断层走向以NNE向为主,倾向为NWW,包括濮25、濮31、濮46、濮3-29等断层,另一组走向NEE, 倾向为NNW,如濮14断层。按倾向可将断层分为两种,其中东倾断层10条,西倾断层15条。

1.3  沉积微相研究

根据测井曲线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取心井资料,根据测井曲线特征,岩电特征结合,来分析研究不同沉积微相类型。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测井资料,本次将东沙二上2+3油藏各砂层组共划分为4种微相,分别是河道,前缘,远砂,泥坪。

1.4  储层物性研究

东区沙二上2+3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49,级差是5.4,突进系数1.6,平均值是154.1,最大是241.2,最小值是44.7,东区沙二上2+3的层间非均质较弱,层间总体上为较均质储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是0.65,级差是63,突进系数是3.1。其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平面上,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从5.8×10-3μm2473×10-3μm2。平均渗透率是173×10-3μm2,级差是81,变异系数是0.65,突进系数是2.7。由东北、东南部分别存在向西部逐渐变小的趋势,其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快,分布极不均匀,非均质性严重。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通过纵向剩余油和平面剩余油两个方面研究[2-3]

2.1  纵向剩余油分布

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动用程度较差的Ⅱ、Ⅲ类层,下步主要挖潜方式是建立完善二三类层注采井网;油井堵水单采、水井卡堵单注,有效减缓层间干扰。

厚油层内夹层、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主要受韵律性以及夹层的影响,剩余油潜力一般存在于夹层控制的物性相对差的位置,正韵律的顶部或反韵律的底部。

2.2  平面剩余油分布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和井网控制。

构造控制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P46、P49控制的断层高部位和东西区结合部复杂带。

井网控制下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水主流线侧翼、注采系统不完善区、井况损坏区。

注水主流线侧翼:主要分布在一类层中;井网不完善型:主要分布构造边角地带和小砂体中,主要分布在二类层中,一类层主要分布在东西区结合部 ;井网损坏:主要分布在文35块断层高部位。

3  方案部署

在油藏剩余油研究基础上,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部署两套开发层系,一类层和二三类层分别部署。

一类主力层:优选构造高部位且避开注水主流线方向的油井实施选择性射孔、挖潜韵律层剩余油,构造低部位对应水井实施调剖,注采井距300-400m,实施主力层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

重点在S22.4、2.5、2.7小层实施挖潜,在S2S3.1、3.2小层实施局部挖潜。部署调剖井组8个,油井措施6井次,补孔4井次,堵水2井次,配套水井措施4井次。

二、三类层:通过转注、分注、挤堵、打塞等手段实施层间精细调整,进一步缩小层间级差,实施单独开发,从而实现差层的有效动用,重点在S2.1、2.2、2.3、2.7、3.3、3.4小层,部署油井工作量5井次,水井层间调整工作量5井次。

在濮13块东部,S2S2.1小层储层发育稳定,有效厚度大于2m,单井产能在1.5吨左右,含水在50%~60%之间,下步部署侧钻水平井挖潜,部署1井次。

4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4.1  水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构造及储层进行精细研究,进行井网部署,挖潜剩余油。共部署油井措施5口,实施3口,水井措施4口。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6×104t,增加可采储量2.6×104t ,日增油水平6t,累计增油942t。

4.2  开发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调整前后对比,油藏日产油上升;油藏综合递减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自然递减同比下降7.4个百分点,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综合含水由96.91%下降到96.54%,下降0.37个百分点。采油速度由0.44%上升到0.55%,油藏实现高效开发。

5  结 论

(1)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2+3油藏属于具有边水的构造层状油藏,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具有复合沉积特点,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2) 小层流动单元中,一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二、三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3) 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纵向上,剩余油主要为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和厚油层内夹层、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和井网控制。

参考文献:

1]刘伟.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机理和剩余油预测——以濮城油田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35-142

2]林承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9-44,57-76

3]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2):73-78.


 

Study on Fine Description of 2 + 3 Reservoir in Pucheng Oilfield

CHEN Ying-ying

Yuncheng Oil Production Plant, Zhongyuan Oilfield,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Henan Puyang 457532China

Abstract:  The 2 + 3 reservoir in Pucheng Oilfield has entered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cur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conditions do not matc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water drive is low; the recogni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servoir,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remaining oi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eld, and after evalua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ffect of the reservoir,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a type of flow unit are good, the permeability is strong, and the water flooding intensity is high; Flow-like reservoirs have poor reservoir properties, weak fluid percolation capacity, and low utilization.

Key words:  Mid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eservoir description;  Remaining oil

 

 

作者简介 陈莹莹(1986-),女,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山东临邑人,201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油藏工程及提高采收率,从事油藏工程研究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