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难造林地的封山育林技术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李洪秀 余鑫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兴安岭调查规划设计院

摘要

封山育林是林业造林工作中的常用措施,通过封山育林工作的开展可进一步增强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是保障林业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造林绿化工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封育效果,可根据育林作业内容的不同,选择对应的封育手段。对于北方地区而言,部分地势较为险要的区域内,难以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保障森林资源的全面覆盖。此时,便可借助封山育林的手段,提升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


关键词

难造林地;封山育林;北方

正文


在传统的造林绿化工作中,封山育林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对于促进森林资源保有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技术特点为人工成本投入较小,造林效果较好。为研究封山育林技术的应用,某地对于一些难以人工造林区域的林地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技术手段,经过为期3年的研究后,总结出了有关难造林地的封山育林技术,现做如下分析。

一、北方难造林地的封山育林规划设计

难造林地指的是那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区域,相对来说地势较为复杂,造林的难度较大,多数集中于山区。而在开展封山育林工作时,很可能会对山区内居民的生活带来扰动影响。为此,在具体进行封山育林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到环境因素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放牧和砍柴等方面。因此,应关注到育林规划的要点为,处理好农牧业以及育林工作的关系。此外,在规划时,还需做好森林资源现状的调查工作,对既有的林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在对既有的林区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后,便可对林区森林资源的缺失状态有一定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封育工作增强森林资源覆盖率,可更好的发挥造林效果,使其能够为改善空气环境和保持水土资源做出贡献。

二、封山育林技术的内容和措施

1、封山育林的技术内容

1)封育区的合理划分。可通过对林区状况的全面调查来确定具体的封山育林范围,主要调查对象包括地形因子、土壤状况和植被生长状况等,同时做好资料查找工作,找出历史上存在的相似发展状况,集合以往的育林工作,确定最佳的育林方案。因难造林地中常见陡峭山坡、岩石裸露等现象,很难适宜林木生长,受到林地环境影响,林地条件较差,如果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必定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投入,且造林效果难以保障。基于此,需要优先选择成本投入低和造林效果较好的封山育林技术。

2)确定封育类型。对于封育类型的确定需要以外业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相关林业人员需要通过外业调查了解到林区内的幼苗、幼树和母树等的分布数量和分布率,只有达到封山育林的标准方能保障育林效果,反之则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无法发挥封山育林技术的作用。当上述数据与标准要求不一致时,便需要将封育类型确定为灌草型或者灌木型。经过前期的育林工作实践来看,部分残次林、未成林林地和采伐过度的林地均可被划分为乔木型。

3)封育年限设计。封育年限指的是,封山育林效果达成预期目标的时间,这里的预期目标是指,林地林木长势与地类标准相符。在封育年限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到气候因素、林区环境和地类特点等因素。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封育年限一般可被控制在4-6年之间。

2、封山育林措施

封育区内,要根据封育目的,对目的树种少、天然更新有困难的地方实行采、改、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疏林补植、残次林改造、人工更新造林等措施,使封育区内的树种结构科学合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措施有:

1)合理配置母树。为增强封山育林的效果,可选择发育较好的母树,并且将其设置于高地位置,增强其种子的飞扬范围,促使封山育林期间,可以培育出更多林木资源。此外,还应将母树的抗风能力和成活率作为重点考虑对象,根据林区面积,适当设置母树数量,并且使其在林区内合理分布,尽量保障林木生长的均匀性。

2)做好除草、整地工作。因杂草会产生一定的养分和水分竞争,致使林木长势受限,因此在封山育林期间可以定期进行杂草清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杂草带离林区后集中处理,以免再次成活,对林木长势构成影响。此外,适当的整地操作也可起到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含水率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料研究发现,对于难造林地可以采取局部整地的方式,即将一定规格的地块为单位,进行整地操作,地块规格既可以是0.5m×1.0m,也可以是1.0m×1.0m。整地操作最好被放置于种子年执行。

3)适时补植。封山育林是以自然营林为主的育林手段,自然营林的弊端在于,很难保障林分结构的均匀性,部分未落入树种的区域将会形成空地,而部分种子密度较大的区域,则会产生林木过密分布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对林分结构进行有效调节,即可以将林木过密区域中长势良好的林木保留下来,其余幼苗去除,也可将一些长势较好的幼苗直接用于空地补植。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幼苗补植时,需要保护好其根系,不得存在根系损坏的问题。同时,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时,也可参照相关的史料,如果区域内存在珍贵树种,便可将该树种作为补植树种,通过引进树种的方式,改变林分结构,使其成为混交林,这更有益于保障林区的自然生态状态。

4)抚育管理方法。对封育后形成的幼树,要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包括土壤管理和林木抚育,以及幼林保护等。通过幼林抚育管理可以保证苗木稳定过渡到成活阶段,促进林分适时郁闭,加快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一是通过一定的土壤管理措施,如扩穴、松土等,为林木生长创造比较优越的环境,满足苗木对水分、养分等生活因子的需求;二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如修枝、摘芽、除蘖、平茬、间苗、定株及幼林补植、截干等抚育措施,使树体营养合理分配,促进幼树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三是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自然灾害影响、气候影响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进行合理控制,从根本上提升林木生长效率,促进林木长势。林业管护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增强其林木成活率,对于提升封山育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上述抚育措施,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实施的林种、树种、开始年龄、季节、间隔期、强度等综合因素。

结语:封山育林,符合森林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通过封禁能创造休生养息的环境,使荒山、疏林、灌丛发展为森林和灌草植被,以增加森林资源,改善森林资源结构。在现代林业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困难造林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育林手段和措施,一定会大大提高封山育林的成效,达到恢复植被的培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晓华.谈辽西凌源地区封山育林工作的主要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6,36(20):204.

[2]王勇萍.营林育林技术经营工作的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6(31):2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