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王雪丽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桃源集镇政府 山东菏泽 2744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强化,环保成了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等密不可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环境友好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文章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施工

正文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植物毁损、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如果不对这些负面影响加以控制,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水利建设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兴建各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着重落实了施工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1.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会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均衡

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地域稳定性,在以农田为中心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本身的动植物种类单一,其本身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很容易对农田生态链造成破坏,而对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环造成破坏,都容易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从而使农田产量大量降低,其效益会远低于水利建设之前的生产效率。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本将远大于水利建设的成本,因此,控制农田水利的环境友好建设对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的成本控制极其有必要。

1.2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影响明显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影响陆地生物、植被、水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无形中使当地的气候发生改变。当水利工程开始建设时,河流或湖泊的水量会发生变动,进而使得当地的空气湿度也发生变动,周边水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系列数据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当光照条件比较充足的时候,局部的温度会上升。当下雨天光照条件不充足的时候,局部温度会下降。这产生的种种变化都会使昆虫、鱼鸟等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威胁他们的种族生存。

1.3过量灌溉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

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建设中,也体现在建设完成后的使用阶段。水源作为农作物的必须物质,本身也是多种植物生长营养元素的载体,但是在水利建设完成后,一些地方对灌溉技术掌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过度灌溉的问题,导致农作物的土壤被冲蚀,很多农药化肥、泥土块、化学物等冲进河流湖泊,使得河流或湖泊下游地区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外,大面积的水源覆盖不仅会造成土壤缺氧,还会为蚊虫等有害虫类的滋生提供沃土,导致农业虫害的增加,从而威胁到周边居住环境,在水利建设中,不合理的灌溉措施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系统危害。

1.4排水工程本身改变了周边水环境的运转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本身是一个储水用水的水利工程,它必然会改变农田既有的水环境运转,导致地表环境的变迁,比如将旱地转化为涝田,将涝田改为新的旱地,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完成的初期表现最为明显,这时水利系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冲击,所以在水利建设完成的初期,一定要做好周边农田的规划指导工作。另外水利工程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垃圾处理上,不适当地建设垃圾处理会导致出现水华现象,污染物的扩大还会影响到周边河流、地下水等水域,从而给周边的生活生产带来较大的干扰,尤其是难以被自然降解的重金属,这对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威胁,在建设中必须做好垃圾治理工作。

1.5影响陆生动物

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会不同程度影响水域环境,同时也会破坏林地、农田以及草地,从而会破坏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至于改变本地生态按结构,破坏食物链,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本地生态环境。

1.6水利工程对区域地质影响开始显现

水库大量蓄水会导致地壳应力随之增加,国内外大型水库附近出现小型地震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集中蓄水使得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土地容易转化为沼泽区,之后在持续蒸发作用下,容易出现盐碱化现象,导致土质恶化。

2.水利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将生态保护纳入水利工程建设

要让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相融合,在开展工程项目的初始,就应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工程设计。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设计时,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护好植被,不影响水陆空动物的居住环境。对工程的计划进行具体操作时,确保各项技术都科学合理,尽量采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材料作为施工的基本材料。在工程项目结束时,要对水利设备和周边环境进行后期检测和评价。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采取解决措施,争取把不利影响缩减到最小。

2.2充分照顾下游生态环境及水库区附近环境

水库水量的变化对下游及水库区附近的生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掌握合理的保护生态泄水量大小是关键。在不影响水库其他效能的同时,水库的排水量要满足几个条件:尽量恒定放水总量,过于大量或者几乎断水的方式,对水库和河流内鱼类等生物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排水必须给鱼类创造生存环境,以保证水下生物的生长,同时又消除水库内水藻类的滋生。同时排泄量恒定的做法,可以防止在冬季等枯水季节时,海水对河流入海口的倒灌入侵。

2.3将综合布局进行统筹规划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应该保证工程给周边环境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在工程建设初始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首先要实地考察,保证各项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制定的方案也一定要本着持续、协调、准确的理念。摸清楚当地生态条件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有利于减轻对当地生态的破坏,最大化实现工程的价值。

2.4建立河流生态调度预警制度

采用河流生态调度预警制度,可以根据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提前布局,如在入冬时大量蓄水,开春时节放水时平和放水,有利于鱼群的产卵、繁衍。温和地放水使得水体中的气体含量不会过大,不会导致水中仔幼鱼死亡率过高。控制好放水频率,也能对水库内及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情况进行清理,同时温和持续性的放水,可以对水库下游地区的湿地进行合理保护,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附近湿地,水量调控均匀,大量湿地生态环境好转。近年来鄱阳湖一带前来栖息各类水鸟大量增多,水生物资源品种和数量也开始增加。

2.5减少人为破坏

修建以及使用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适当提高管理工作,不管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施工企业都需要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直接对水域排放废物、废水的行为,并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培养相关人员责任感,以便于上述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全面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平常积极表现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保证能够激发周围人群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全面保障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2.6提高职能部门管理力度

在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依据自身情况使用合理解决方式,也需要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构建相应管理机制,以便于全面提高执法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废弃、杂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应该提高惩罚力度,并且从严治理违规行为,时刻谨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落实保护工作。

3.结束语

水是地球生命循环的基础载体,水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物圈中最大的生命物质生息过程。人类的活动明显干预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的同时,也干扰了生态原有的稳固循环,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地震”。导致的一系列恶果,恰恰是人类自身不愿意看到的。随着国内生态调节的健全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必然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岩.水利工程中河道堤防施工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2019(19):68.

[2]王俊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农业工程,2019(6):33-36.

[3]贺平.浅谈小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029-10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