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甲铵铅卤薄膜
摘要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甲胺铅卤薄膜;光吸收层
正文
一、太阳能电池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上。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虽然产业化得以实现,市场也较为成熟,但它的性价比还是无法与传统的能源相竞争,并且在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问题也影响了其广泛的应用。所以研究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就变得十分的必要。在众多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近两年内脱颖而出,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
以新式钙钛矿作为原料制造出的太阳能电池,能将大约太阳光的一半直接转化为电力,是目前的2倍,因此只需要一半太阳能电池就可以提供等量的电力,这将会大大减少安装的成本,从而使总成本得到显著的下降。不同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的材料,新材料是不需要电场来产生电流的,这就会减少很多所需材料的总量,产生的电压也就更高,从而能够增加能量的产出,且新材料也能够更好地对可见光做出反应,这对太阳能电池的意义非常重大。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市之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钙钛矿的储存量并不是很充足。
太阳能电池的相关应用已从航天领域、军事领域进入到商业、工业、家用电器、通信、公用设施以及农业等部门,尤其可以分散在高山、海岛、边远地区、农村和沙漠使用,用以节省造价高昂的输电线路。但是在现阶段它的成本需求还是很高,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改进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技术和光--电转换装置新的发明,各个国家对可再生清洁能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巨大需求,太阳能电池仍然将是一个利用太阳辐射能较可行的方法,可以为人类将来大规模地使用太阳能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甲铵铅卤薄膜制备太阳能电池的可行性
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以预清洗过的ITO膜的玻璃作为基板,使用的电阻是20V/sq的薄层电阻。第一步,在30秒内将ZnO纳米颗粒薄层以3千rpm旋涂在基材上。重复该程序三次,获得连续光滑的薄膜。将碘化铅溶液溶解在460mg/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以3千rpm旋涂到ZnO的顶部30s。放置空气中干燥,几分钟后,将衬底浸到CH3NH3I中10mg/ml的2-丙醇溶液中40s,而后在清洁的空气中干燥。接下来,spiro-OMeTAD基空穴传输层全部溶解于1ml的氯苯中,在4千rpm转数中被沉积通过旋涂30s。最终,一个厚150nm的银层,在基本压力下,通过热蒸发沉积。含有钙钛矿结构的卤化甲胺铅,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质,其制备也极其方便廉价且制备工艺稳定,但是其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主要是因为CH3NH3PbI3 在空气中还不太稳定,使得制备出的太阳能电池的长期稳定性还得不到保障,可以通过一定封装技术来解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已知碘化铅在12.7°有一个(001)面的峰,根据这个标准甲胺铅溴的XRD图中12.7°左右没有出现峰,说明60°为基底时没有碘化铅。 钙钛矿则是在14.08°有一个(110)的峰,60°为基底时其有反应,但是反应较慢,然后在80°时反应开始变快,100°时反应最快,最终在140°时开始分解。和碘化铅标准谱图库进行对比后,发现其峰向左偏移,15min时碘化铅依然存在,15min后出现了一个小峰。甲胺铅碘、甲胺铅溴和甲胺铅一溴二碘,由于后两者区别不大我们重点分析前两者。15min时两者都有出现但不标准,可看作是生成了一种混合物。120min后全部反应完,有6个峰相对应,则可以肯定生成了甲胺铅溴,说明溴可以将碘替换。60min时没有峰与之对应,说明此时替换不完全,随着溴的掺入和时间的增加,溴替换出的碘越来越多,120min后溴将碘完全替换出。甲胺铅氯的XRD
经校正后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在60min和120min时碘化铅逐渐分解产生了一种掺杂结构,它既不是甲胺铅碘也不是甲胺铅氯。根据钙钛矿14.08°在(110)面上的峰和28.6°在(220)面上峰的偏移情况来看,最开始生成了氯碘化铅的类似结构,15min后生成了部分甲胺铅碘和甲胺铅氯,之后又都消失。120min时碘化铅重新出现,说明碘化铅被分解出来。
三、结论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是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基础,并且是非常有前途的材料之一。由于钙钛矿光谱的广泛吸光度、并在低温情况下处理、又是低成本材料,所以它是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为了使制造变得更容易,我们采用了两步合成钙钛矿的方法:玻璃基板上旋涂一层金属卤化物(例PbI2),然后加卤铵盐(如甲基碘化铵,甲基溴化铵)。在这种方法中,加热使固体粉末在管式设备内转化为气相,然后沉积到基板上。由实验得出氯化铅被观察到可以比碘化铅生成更均匀的薄膜,所以导致它被广泛的应用,而且报告显示,钙钛矿薄膜的扩散长度也会增加费用的消耗。预计其他金属卤化物的前体准备将通过真空蒸发或溶液处理的方式,这些也与我们的LPCVD方法兼容。详细结论如下:
(一)、从膜厚的角度分析,反应过程中所有薄膜厚度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膜厚的增加我们认为是层状结构的碘化铅被插层导致,在反应的过程中插入了碘甲胺或溴甲胺的分子。插层后持续反应,薄膜厚度又变薄,原因是高温下反应,由于基底很热,结构发生了坍塌,变得更加致密。
(二)、通过对薄膜XRD的分析,发现Br2比Cl2更容易把I2置换出来,在碘化铅与氯甲胺的反应过程中,甲胺铅碘的结构发生了畸变,生成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既不是甲胺铅碘也不是甲胺铅氯。
(三)、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我们得出结论,10~30min是甲胺铅碘反应的最优时间段。因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碘化铅刚好反应完全且没有开始进行分解。
(四)、根据薄膜的吸收,判断出甲胺铅溴的吸收是一种黄色薄膜,这种物质不太适合作为吸光层,因为吸光层需要的是深色物质,但是可以考虑作为一种叠层结构。由于甲胺铅氯的吸收一直是棕色薄膜,所以可以作为光的吸收层。
参考文献
【1】、研究报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By MaterialsViews2014年04月28日
【2】、方应翠.《真空镀膜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14年.第200页
【3】、方应翠.《真空镀膜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14年.第201页
【4】、ETGAR L, GAO P, XUE Z, et al. Mesoscopic CH3NH3PbI3/TiO2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J]. J AmChem Soc, 2012, 134(42): 17396-17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