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采出水平衡运行机制的建立
摘要
关键词
采出水、调控、平衡运行
正文
鉴于目前集输大队采出水调配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采出水管网系统不完善不能适应目前生产需要;工艺流程腐蚀老化严重,管线腐蚀穿孔现象频发;东、西区采出水配能力不均衡,设备老化,能耗高;联合站内采出水工艺流程的不适应性等因素;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于此同时采出水的整体平衡运行需要集输、注水、采油三个系统的平衡调控来共同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采出水平衡运行长效机制来辅助完成。
因此,为满足石油开发需要,维持注采平衡稳定,实现采出水“零外排”目标,进一步理顺大队内部采出水外输、注入、管网调配三者之间的运行管理关系,不断增强各基层单位在采出水治理工作中的系统意识和大局观念,切实提高大队内部的采出水调配管理水平,特制定具体运行措施如下:
一、联合站管理措施
1、联合站在原油处理过程中,根据正常的一次沉降罐油层厚度的波动范围,合理、适度、及时地调节大罐溢水阀门或水箱挡板的开启度,确保采出水站来水平稳。
2、联合站在采出水处理过程中,应参照外输采出水罐或缓冲水罐的安全高度,合理规定缓冲水罐的运行高度及波动范围,在外输采出水干压允许的情况下,平稳调节外输水泵和调水泵的排量、优化搭配运行泵台数,以确保采出水相对平稳输送。
3、联合站各级采出水罐收油普遍采取“降低采出水泵排量或提升水箱挡板、关小大罐出水阀门以抬高收油罐液位”的方式来实现污油回收。因此,在收油过程中和收油结束后,各站要严格监控一次罐油层厚度的变化情况,防止此间因水量波动对油站罐位控制造成影响。
4、在油水罐清砂、检修维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平稳处理”的原则,紧密结合联合站和相关注水站生产的实际,合理有序的安排大罐的采出水处理以及投产工作。不得出现由于处理过急而引发系统波动的现象。
5、出现下列生产情况时,有关联合站必须提前或及时通知调度室做好记录,并在调度室的调配下,有序安排好采出水处理工作。(1)一次罐清砂或检修,须提前放空采出水。(2)一次罐投产。(3)突发性大面积停电或电网检修。(4)采出水站流程改造时,须较长时间停泵。(5)注水站设备电器或管网需检修维护,需要相关采出水站减少采出水泵运行台数或全部停运。(6)因区域注采失衡、外输采出水干压持续较高、采出水外输困难。
二、注水站管理措施
1、注水站要把采出水罐的液位实际高度、罐内油层厚度的检测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油层厚度每天一测量、液位(即油面高度)每天与自动化显示数据以及压力表读数一核对,加强基层单位、班组及至岗位职工对大罐安全运行液位的即时掌控意识,防止因检测设备失灵对操作管理人员产生误导而引发“大罐冒顶、泵抽油及至烧泵”等生产事故的发生。
2、注水站要尽可能的选择功率接近、排量较大的机泵搭配组合运行,并把分析好所属运行机泵的各类运行参数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来常抓不懈。要结合注水管网压力的变化情况,合理及时地分析、调整机泵的工况(电流、排量等),以确保实现注水量与耗电量、注水罐液位三者之间的参数最优化。
3、注水管理站要建立起“注水量日分析制度”,及时将本单位注水量的变化情况、波动原因上报给机关有关组室,便于上级掌握相关信息并作出有效调整。
4、注水站内联合站来水阀门应保持“全开”状态,没有调度室通知,不得任意开关控制,注水站的管网来水阀门严格按照调度室的指令进行调节。
5、注水站在大罐液位控制过程中,根据各站情况控制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确定高、低限液位值),当水位到达或接近高限液位值时,岗位工人应通过调度室协调联合站降低来水量,使液位逐步下降;当水位降低到或接近低限液位值时,岗位工人应及时通过调度室协调联合站调大来水以延缓或阻止液位下降的趋势。
三、调度室调节管理措施
1、大队调度室行使上级监督管理职责。根据联合站的采出水总量及时协调注水站分水、注水,调度室不再负责西区采出水站的采出水回收工作,该职责由西区注水管理站内部协调。
2、大队调度室主要根据各注水站液位的波动范围,具体负责随机检查各注水站大罐液位的运行情况。一经发现某一注水站大罐运行液位低于规定波动范围的最低值,且呈下降趋势。要电话通知该注水管理站值班人员调整来水。
3、大队调度室作为贯穿联系东西区注水管理站的中间枢纽,要重点掌握各注水站的生产运行情况,在采出水的调节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先主后辅”的原则,如孤二注以消化孤二联采出水为主、孤三注以消化孤四联采出水为主、孤南注以消化孤五联为主等,注水站均以消化管网采出水为辅助措施。
4、当孤一联合站出现采出水过剩(指相应注水站以及管网无法消化处理)、确需排入西区采出水处理站时,联合站值班人员须提前报请大队调度室,由调度人员通知西区采出水处理站职工打开外排阀门。其他任何人、单位无权要求或干涉采出水处理站职工开关外排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