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振东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石嘴驿镇中心小学 718300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时优化、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养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应积极研究教学实践策略,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入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多个方面,与生活有着极强的联系性。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与案例以图片、视频等等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既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原本抽象、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形象、简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能够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大代表为人民》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各种学生不熟悉、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降低学生理解学习的难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人大代表是如何选举产生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可以做什么、有哪些职责与权能等,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人大代表相关的图片、视频,比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人大代表开会的过程、相关的政治机构等等。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展示这些图片视频,一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大代表要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让学生一边代入情境,一边思考,对人大代表的内涵能产生更多理解。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人大代表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有哪些职责?”通过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开展生活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有着极强的联系性,从教材中不难发现,很多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仅要借助这些生活案例、生活现象来学习道德与法治,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还应将其变成自身的经验技能,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于自身的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教学,加强生活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多发展。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收集教学素材与案例,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精心备课,确保学生能够从生活化的角度认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带给学生更多思考感悟与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以此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道德修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权利与义务的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人大代表选举”、“纳税”、“服兵役”等等事例,来帮助学生具体直观的理解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为学生介绍公民行使自身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让学生明白遵守规范、按照规矩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分享自己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以此来感染学生,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随后再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可以引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并再次运用前面举出的各种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会行使权利、主动遵守义务是良好道德水平的体现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权利与义务各自的范畴,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案例,比如接收教育、发表言论、选举与被选举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公民权利,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依法行使权利的必要性。随后,教师再为学生举出生活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义务的范畴,比如维护国家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赡养父母等等,将生活中常见的公民需履行的义务列举出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需依法、自觉的履行这些义务,合理、正确的行使这些权利,最终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来举例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说一说自己应如何对待它们,从而充分发挥出生活教学的优势,推动学生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得到更多提升。

3、渗透法治思想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思想,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积极影响。法治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法治信仰与公平正义的意识,使之主动遵守社会规则,坚定捍卫法律法规,成为遵纪守规的小小少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实践,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同时坚定自身的立场,学会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法治观念。

例如在教学《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列举我国的国家机关,从其权能入手,为学生渗透法治思想,让学生明白国家机关同时受到宪法与法律的约束,各个单位各司其职,才能有条不紊的行使各项权能,让整个社会有序且安全,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法治观念。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讨论话题:“你认为可以如何有效改善校园周边的环境?”然后举例目前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具体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违法经营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思考如何改善这些问题。在学生思考讨论期间,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比如提醒学生有哪些国家机关、宪法法律与之相关,针对不同部门对以上问题的处理结果,分析权力的使用是否受到了制约与监督,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权力为什么需要被制约与监督。随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举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机关是如何依法行使自身权力的,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权力的定义与使用规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措施,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金秀.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J].读与写,2021,18(7):47.

[2]吕娟娟.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让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高效[J].西部素质教育,2021,7(11):57-59.

.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