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为架,铸文化之魂__小学道法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_以日喀则市小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法;文化意识;培养
正文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其核心目标之一。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认知、理解和感知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日喀则市小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日喀则市小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文化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深度,无法全面覆盖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需求。并且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质疑的情况,导致对文化意识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可能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未能采取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形成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
2.小学道德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经典的道德故事、传统的价值观念,了解先贤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通过讲述孔子、孟子等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个体在文化交往中自信自强的内在动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例如,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能够更加自豪地展现自己的文化身份,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指个体对文化的认知、评价和态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例如,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不应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人,而是应当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化。
3.小学道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3.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通过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文化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举办端午节龙舟比赛、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是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文化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处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名人故居,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文化包容是一种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差异的态度和品质,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文化体验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心。例如,开展与外国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文化,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文化观念是人们对文化的认知、评价和态度,是指导人们文化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偏见,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例如,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文化讲座,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正确的文化观念。
3.2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建立定期的家长会议、家校沟通平台等机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文化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同时,学校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家长的期望,以便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家校沟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参与的文化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与,与学生一起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道德故事等内容。例如,举办家庭文化节、家庭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家长群体,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家校协议,明确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要求和责任。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引导孩子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同时,学校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设计一些家校共建的文化课程,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老师一起教授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等内容。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将学校的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3.3利用多种资源拓展学生文化意识的渠道
通过多种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图书馆是学校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里面收藏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文献,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资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图书馆进行参观和借阅,引导他们阅读各种文化类书籍,如历史故事、传统文化、道德故事等,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拓宽文化视野。博物馆和展览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库,里面陈列着各种珍贵的文物、展品和艺术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和展览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激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库。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文化表演、文化体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丰富、资源广泛的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学习资源。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文化平台,发布各种文化类文章、视频和资料,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个性化的文化学习和研究,拓宽文化知识和视野。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文章提出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希望文章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邹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巧渗透——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课例研究[J].教师,2020(25):91-92.
[2]蔡倩.基于儿童立场渗透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19):136.
[3]徐荣梅.站在学生立场渗透法治意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J].格言(校园版),2021(24):42-43.
[4]路学会.新课标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优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