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化学;化学教学;项目化教学
正文
项目化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项目化的任务为驱动,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教师了解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化学课程的基本内涵,剖析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以问题为线索,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化学本质,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在设置项目式探究活动计划时,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对化学学科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项目化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而以恰当的探究过程,挖掘化学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实现对初中生化学素养和化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实践概述
在展开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集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劳动思想以及合作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保证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最后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质的提高。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具备更大的优势和优点,不但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根本上来说,项目式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的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将更多的创新素养内涵融入了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学内容更加的高效和高质。而且在融合项目式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效。
二、初中化学开展项目化探究活动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要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设计项目式探究活动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绝对的权威”的观念,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能力水平,以合理的项目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核心思想,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造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项目式化学课堂。比如:初中生对化学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浓厚的兴趣,在制定项目化教学计划时,就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化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制定活动计划。可以制定调查、采访活动,也可以结合校园本身或城市文化设置活动,让学生对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科学性原则
化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实验验证和科学探究活动展开的,教材中的知识只能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此,在制定项目化教学计划时,要求教师遵循科学性原则,既要注重项目化探究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保证活动形式的科学性。若想实现高效地学习,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匮乏,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起到主导性作用,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挖掘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知识元素。借助生活情境、生活问题、生活实际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当然,在实验课堂上,要求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带领学生开展实验验证过程,在感受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同时,深化化学知识内涵。比如:在学习某知识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的任务,并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化学与化学课程之间的差异,凸显化学知识的应用性,保证整体教学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探究性原则
项目化探究活动的核心内涵在于探究,有探究才会有思考,有探究才会有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就初中化学课程体系而言,教师开展项目化探究活动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凸显化学与现实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师所制定的活动计划要有主题,而这一主题要足够有趣,可以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整个探究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发现不同物质不同化学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并立足于理论知识,体会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涵。要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建立基本化学概念,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感受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初中化学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确定项目的基本要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以“设计海水综合利用工厂”为项目的主题,围绕着主题,教学活动的展开形式选择了“工厂”,而工厂的各个子项目的承接正式本次研究最为特殊而有价值的部分。实验探究活动是本次研究此项目展开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在子项目展开的活动中融入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将复杂而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的实验过程,通过海水制碱、海水淡化等工厂活动这一系列的生产链条,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而且教师在设计子项目的探究活动时,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进行项目活动的调整,以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活动的教育效用最大化。就以海水晒盐这一子项目为例。在进行项目教学时,需要将海水晒盐的原理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教师所设计的一切相关活动,最终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海水晒盐的本质,除此之外,项目教学也需要与课程内容进行相结合,为此,海水晒盐活动的展开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饱和食盐水重结晶析出氯化钠这一化学原理。具体来说,项目内容包括了学生的分组和实验设计过程,并且对于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流程图或是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呈现,以明确实验的步骤,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工厂生产活动进行联结。除了海水晒盐这一子项目,教师还可以将酒精溶液获取酒精和海水淡化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本质的联系,从而展开第二个子项目。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淡化发生的科学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帮助理解。然后展开酒精溶液提取酒精的实验活动,通过类比,学生能够从实验中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以及其所具备的积极意义,此外,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到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变化,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将这一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工厂的运作当中。同理,第三以及第四个子项目和上述所说过程大同小异,最后需要将四个子项目进行连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厂运作体系。通过将海水综合利用工厂与不同的化学实验进行结合从而展开项目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原理、了解生活实践都有着积极作用,不但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抽象的知识和具象化的实验过程的结合也能够进一步地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二)把握教材中的项目教学,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现代化学教育理念的重点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要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项目化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化学的一大难点就是无法构建化学课程与生活化学之间的联系。比如:被蜜蜂蜇后,我们知道要快速用肥皂水清洗,但是却不知道这一行为的依据是什么?学习化学知识后就可以明白是因为“酸碱中和”。而在项目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并在学习到相关的化学知识时建立联想,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当然,开展项目式探究活动不是“一拥而上”的,教师要真正研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并思考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不是片面地理解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借助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实际优势,鼓励学生在探究、实验、验证、理解的同时感悟化学思想与化学内涵。
(三)研究操作步骤,验证实验结果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灵魂,许多化学概念性知识都需要实验来验证,而单纯依靠文字理解实验现象,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项目化探究活动时,要研究实验的操作步骤,并验证实验结果,真正将实验作为推动学生高效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动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顺利完成,教师可在各个环节中设置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进行下一步实验。这种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保证初中生的实验过程更规范、更仔细、更全面。以“常见的酸和碱”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化教学,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准备实验用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描述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样品溶液中有食盐?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猜想和推理。例如:氯化银和碳酸银都不易溶于水,样品溶液中是否含有食盐就无法准确判断。当得到大致答案后,就可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理论。在样品中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物产生时加入少量稀硝酸,并记录实验过程的现象和用样比例。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先后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两种物质,若所得的结果与之前一样,就证明样品溶液中确实存在食盐。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以问题推动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可以改变传统实验靠着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
(四)设计启发问题,指导化学实验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项目化教学,能够实现知识整合,促进初中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要求教师结合项目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并以问题作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回答这个问题?是否需要稍加思考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借助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后续探究过程的主动性。当然,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是辅助者,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以问题为“导火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过程,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保证课堂学习过程的高效性。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这节课时,教师可制定项目化的探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感受各种化学仪器的具体应用,利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应当提前准备的实验器械有:铁架台、试管、酒精灯、橡皮管、橡皮塞、水槽,引导学生根据“固液不加热固、固加热”的顺序操作实验过程。当然,教师要反复强调实验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在每一步实验时都要提出问题。如何拾取试管橡皮管?连接试管时应注意什么?酒精灯的正确点燃方式?如何移动、熄灭酒精灯?在使用酒精灯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因学生迫切地想要实验而忽略了这些实验用具的正确操作方法。要通过循循善诱、逐渐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时,学生很少参照书本,只能通过了解实验过程,加深对化学反应和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时,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并针对本实验的具体情况开展交流会,分享在实验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注意?自己在实验时存在哪些疏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社会探究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重要理念,即:应用性。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是指化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项目化探究任务时,要注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考察、访谈、查找资料、讨论等过程积累实验经验,逐渐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时,要将社会与家庭环境中的资源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相关知识时,可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作为课题,制定项目式探究活动计划。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形成“固碳效应”。这就意味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带动陆地生态系统释放更多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要求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思考如何依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逐渐强化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使其对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应用性有更明确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初中化学课堂上,要求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涵,开展项目化探究活动。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借助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升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具体教学时,要利用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参与探究过程,并完成化学实验,体会化学知识内涵。要研究每个实验操作步骤,并以恰当的方式带领学生验证实验结果,了解实验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也可以设置社会探究活动计划,凸显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林.初中化学“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23):73-76.
[2]钱学娇.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J].宁夏教育,2022(06):69-71.
[3]邢菊荣.化学教学中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2021(04):65-67.
[4]赵慧敏.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9):101-102.
[5]曾桂花.“项目化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金属资源的保护”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