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象训练法”在舞蹈动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表象训练法;舞蹈动作;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
表象训练,作为从感知到思维的桥梁,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教练员、运动员及心理学工作者常用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尤其在国外运动心理学中,几乎成了心理训练的代名词。在国内,虽然表象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仍在完善中,但已被视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并广泛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将表象训练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其效果优于传统方法。舞蹈教学,以人体动作为核心,与体育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表象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1]。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已有国内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舞蹈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未来舞蹈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视角。
一、表象训练法的含义
表象训练法,又称为心理联系、想象训练或念动训练,是一种针对训练者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它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想象能力,借助一定的语言暗示,如观看视频、听录音等方式,引导受训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进而调动其情绪、意志和注意力,达到提升技能、增强信心的目的。在表象训练中,要求受训者闭上眼睛,集中精力,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正在执行某一特定任务或技能的情景。通过这种心理演练,受训者可以在不实际操作的情况下,模拟和体验任务或技能的执行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技能熟练度、增强自信心的效果。表象训练法不仅在体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如运动员在比赛前通过想象成功完成动作的情景来提升信心,也在军事、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这种心理训练法,学生可以在不实际执行任务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心理准备和技能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二、表象训练法在舞蹈动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舞蹈动作表象训练类似于舞蹈动作形象的训练
表象具备直观性和概括性双重特征。它既能像知觉那样直观地再现事物形象,又能像思维那样对事物进行概括和抽象。这种特性使得表象成为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记忆中。在舞蹈教学中,这种表象的训练尤为重要。由于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形象来表达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动作表象的训练与舞蹈动作形象的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表象训练,舞者能够在没有实际动作的情况下,仅凭想象在脑海中重现舞蹈动作,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表象训练法的核心是通过语言暗示和回忆、想象等手段,引导舞者构建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舞蹈教学对时空的限制,使舞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舞蹈动作的复习和训练,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因此,表象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舞蹈动作表象训练法的应用有利于舞蹈动作技术的掌握
舞蹈动作教学往往需要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表象训练法则能够通过不同的情景和表征系统,帮助学习者在脑海中构建动态图像,从直觉思维逐步提升至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通过表象训练,大多数人能够掌握简单运动技能的80%,而余下的20%则可通过专业指导进一步完善[2]。在舞蹈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法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舞蹈动作相关视觉形象和听觉感知的联想。这不仅加强了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还增强了其与人体动作的联系。通过专注的“想象”练习,学习者能够在练习中排除干扰,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中。此外,基于清晰表象的舞蹈动作练习能够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练习的准确性和目的性。
(三)舞蹈动作表象训练法的应用有利于舞蹈动作概念的形成
舞蹈动作表象训练法的应用对于舞蹈动作概念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初始阶段,舞蹈动作的模仿往往基于直观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单纯的模仿逐渐减少,而逐渐转化为概括性的动作。这些概括性动作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使学习者超越机械的模仿,进入象征性的表达。舞蹈动作的概念形成是一个由直观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形象的反映,更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关系的深入探索。这种概念的形成加强了运动中枢之间的联系,使动作技术更加系统化、稳定化[3]。以蒙古族和傣族舞蹈为例,他们的舞蹈动作都来源于生活,经过提炼和概括,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学习者在掌握这些舞蹈动作时,不仅形成了表象和想象,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对舞蹈动作的深刻理解,即动作概念的形成。这样的概念形成,有利于对舞蹈动作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使舞蹈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表象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语言暗示法
语言暗示法是表象训练法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言暗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进行的舞蹈动作。通过语言暗示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技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脑内清晰地呈现出自己正在进行的舞蹈动作时,他们在实际表演中也会更加自如和自信。
例如,为了欣赏、分辨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暗示法,先为学生描述各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的描述,并尝试在脑海中构建这些舞蹈的画面。如,“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藏族舞蹈。你们能感受到那辽阔的高原,蓝天白云下的藏族人民。他们的舞蹈动作幅度大,步伐稳重,仿佛是在向大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能看到他们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挥舞着长袖,脚下的节奏与心跳同步。”随后,教师可以转变风格,描述另一种舞蹈:“现在,我们的场景转换到了江南水乡。这里的舞蹈轻盈、优雅,像是一片片飘落的柳叶。你能看到舞者们在微风中起舞,他们的动作流畅,表情细腻,仿佛在描述那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通过这样的语言暗示,学生不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舞蹈表象,还能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到不同民族舞蹈的魅力和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增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这也为学生日后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诱导法
音乐诱导法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激发舞者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进入舞蹈的内心世界。在舞蹈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舞蹈的风格和节奏,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诱导材料。当舞者听到音乐时,他们的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与音乐相应的情感和场景,进而形成舞蹈表象。此外,音乐诱导法还可以帮助舞者建立正确的舞蹈节奏感和韵律感[4]。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是舞者感知舞蹈的重要参照,通过音乐的诱导,舞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舞蹈的节奏变化和韵律流转,从而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技巧和动作。
例如,为了让学习者了解典型的“秧歌,”如“河北秧歌、东 北秧歌、山东秧歌、陕北秧歌等”不同的外部动作、不同的形态以及不同的性格、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运用音乐诱导法,以河北秧歌为例,选择一首具有浓厚河北民间特色的音乐,如欢快热烈的鼓吹乐或民间小调。在课堂上,先让舞者静心地聆听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河北乡土气息和浓烈的节日欢庆氛围。随着音乐的起伏和变化,舞者会开始在脑海中勾画出河北秧歌的典型场景:农民们手持彩绸、锣鼓喧天,欢快地跳跃、扭动,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舞者用身体去模仿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和动作。他们可以尝试模拟彩绸的挥舞、脚步的跳跃,同时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让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融合。在音乐诱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舞者的情感表达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引导和舞蹈的展现,将自己对河北秧歌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观众。
(三)舞蹈游戏法
舞蹈游戏法在舞蹈教学中有两种主要形式:模仿游戏和比赛游戏。模仿游戏通过教师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舞蹈动作,提高学习兴趣。比赛游戏则通过设置技术性或趣味性强的挑战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关系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印度舞的手语具有民族宗教象征性,是一种表意性的抽象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舞蹈游戏法,结合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习者理解手语的象征含义,然后针对表情和首饰进行联系。具体来说:对于印度舞手语的教学,教师可以首先详细解析手语在印度文化和宗教中的象征意义,如“祈祷”手势代表对神明的虔诚,“莲花”手势象征纯洁与美丽。然后,教师亲自示范这些手势,让学生观察并模仿。在进行模仿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手语模仿比赛。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主题,如“节日庆典”“神话故事”等,并要求学生用相应的手语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印度舞手语,还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造力。对于比赛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手语动作组合,或者在舞蹈中加入特定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比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表现欲。
四、表象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表象训练法的应用精心设计
为了更有效地应用表象训练法,教师在运用此方法于舞蹈教学中时,需深入设计每个环节,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以“秧歌”为例,为了使学生能清晰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秧歌的独特之处,教师可以设计“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调动想象力,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合理使用对比、归纳和分析等学习策略。通过这种结合实践和理论的方法,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秧歌动作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情感内涵,避免混淆不同地区秧歌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舞者形成对舞蹈艺术的深刻认识,激发他们深入探索舞蹈世界的兴趣。
(二)合理控制舞蹈训练的时机
在舞蹈教育中,为确保表象训练方法效果最大化,教师应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时机掌控原则。在完成表现训练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并加强训练,有助于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学习,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鸟儿飞翔”动作为例,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关注鸟类的飞翔方式及其所处环境,从心理层面处理细节。训练后,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并制定有针对性地训练计划,修正技术动作,深化理解。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舞蹈技巧,更使他们在表演时更具精准度和表现力。
(三)合理规划教学流程
在运用表象训练法时,教师还需要深思熟虑地设计课程规划。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舞蹈表象训练内容。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基础动作和简单的舞蹈组合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对于进阶学生,则可以引入更为复杂的技术动作和舞蹈作品,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在逐步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修养。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模仿练习、互动交流、情景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5]。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舞蹈表演训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在舞蹈表象训练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建立起科学、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表现力和学习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技巧,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整体的舞蹈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表象训练法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科学地教育和培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舞蹈动作表象,提高他们的舞蹈综合素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还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成为优秀的舞蹈艺术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龙. 表象训练法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20.
[2] 果崇英. 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与方法[J]. 艺术教育,2022(12):139-142.
[3] 何梵嫣. 表象训练法运用于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 运动-休闲,2023(6):61-63.
[4] 曹丽芳. 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黄河之声,2020(4):141.
[5] 石颖杰. 表象训练法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丝路视野,2021(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