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任增辉

湖北工程学院 432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较好地适应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为大学体育的教学价值得到进一步优化。当前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力度,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高校加大探索力度,寻找更加科学教学方式,实现功能性体能训练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大学体育教学种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的重要性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体能训练比例也在逐步上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体能训练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体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活动,发展自己的体育技能。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能训练方式,它是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的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活动[1]。因为它的锻炼方式和锻炼器材比较丰富多样化,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体能训练过程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不足和缺陷,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体能训练兴趣和热情的激发。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后续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现在的社会要求未来的大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有过硬的协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后期走入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2]。而体能训练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适时开展适当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帮互助,有效交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完成体能训练的任务。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有助于学生身体协调发展。

目前推出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在高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体育教师能抓住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功能性的体能训练活动,通过体能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能使学生在精神和品质方面得到一定的熏陶。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能训练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魅力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参与体能训练、锻炼意志品质、加强控制情绪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技能,促进学生在运动中的个性发展,改善学生的身体条件。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心态,为同学们的健康发展和后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五)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减少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损伤。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体育老师会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能训练活动,不免会让学生的肢体受到一定的伤害。并通过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受到的伤害,为学员的安全与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学员获得更加卓越的训练成果做出了贡献。功能性体能训练相比与传统的体能训练方式,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特点,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体育教师可以在增强学生身体凝聚力的同时,选择适合学生、锻炼学生身体稳定性和平衡性的训练方式,降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受伤几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功能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遵循的原则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须要遵循高度可行性原则。

虽然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体化训练方式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如果老师对训练的方式和内容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就会导致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严重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学校的体育设施水平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对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保证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遵循高度合理性原则。

为了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在学院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实现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根据人体的基本结构,结合大学生的身体接受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机能体能训练强度和机能体能训练量,充分考虑人体的运动能力,避免学生在参加训练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差异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训练需要,开展分层次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做到训练的任务与内容的高度协调统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能。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开展需要遵循新课程的标准原则。

当前随着新课程体系的深入推广,各学科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深入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安排,通过多方面、多维度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充分发挥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优势和价值,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遵循高度适度原则。

只有开展适度的训练活动,才能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才能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因此,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高度适度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强度适当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避免过度训练对学生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在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完成之后还需要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及时的补充相关的营养,以免体能训练造成学生肌肉拉伤。并且在训练结束之后还需要开展科学的拉伸运动和肌肉放松运动,以免乳酸代谢过多,出现肌肉酸痛或者肌肉损伤的情况。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震动力量的训练

当前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震动力量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在具体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相关的机器对肌肉进行刺激,让肌肉的神经得到一定的激发,从而让肌肉产生一定的振动。不过在震动力量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机器振幅和频率的科学合理设置实现对震动强度的有效调节。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身体机能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下肢的平衡能力比较差,基于此,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锻炼震动力量的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比如体育老师可以选择两种不同性质的海绵垫铺设在训练场上,一种是厚而软的海绵垫,另一种是软而薄的海绵垫。然后组织学生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海绵垫上开展跳跃训练活动,学生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腿部肌肉得到更好的刺激和震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腿部力量和下肢爆发力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下肢平衡力以及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功能性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保障功能性体能训练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大学的体育课时间相对有限,用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时间就更少了。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功能性体能训练成果的最大化,高校体育老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训练的顺序进行合理设计[3]。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开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灵敏度训练、速度训练、爆发力训练,因为这些训练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投入一定的体能,而且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上述内容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进而引入一些核心的训练内容。保证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循序渐进,保证了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与效果。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断完善

最近几年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功能性体能训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仍然不够成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不够丰富,现有的教学环境不够完善,采用的教学实施策略不够科学,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成效。因此,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加大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借鉴力度和学习力度,对当前的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进行不断完善,进而在功能性体能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在明确体能训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机能训练内容,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机能训练硬件,弥补以往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使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得到进一步优化[4]。比如在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借助相关的器械或者徒手的方式对肌肉进行激活。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力量练习活动,比如臀桥、仰桥、俯桥等各种各样的练习活动。在具体训练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直臂平板支撑练习或者曲臂平板支撑练习,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将自己的双臂进行前后移动。为了保障学生侧桥练习的效果,体育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迷你带来辅助学生进行练习。根据相关的训练数据,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新理论与功能性体能训练和动作之间关系进行总结,探索更加科学更加适合的能够激活学生神经肌肉系统的方法。进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将动力链理论与学生的本体感觉训练和学生的功能性体能核心力量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成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实现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5]

(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反馈机制进行完善建立

首先,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反馈信息机制进行科学建立。鼓励参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大学生和相关的教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情况进行积极反馈[6]。其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比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或者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或者征询意见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看法,促进学生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畅所欲言,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再次,通过全面准确的分析数据对功能性训练的情况进行了解。时公布大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成绩信息,明确学生在功能性训练过程中的缺点和优点,为下一步深化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比如在体育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协调性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激活学生的神经,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原地快速交替性的双脚踏步练习活动,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略向前倾自己的身体重心,而且要将自己的前脚掌进行着地。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将原地加速跑进行穿插融入。在训练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训练结束之后,体育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训练过程和训练结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同类型的训练项目进行自主收集和展示,提升学生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认知,强化学生参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实现体育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因此高校体育老师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科学合理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方式和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充分发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11.10.016.

[2]刘西晓.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增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作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4):118-122.[3]王阳.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4):120-121+124.

[4]白杨,傅涛.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大学男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86-1888.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7.12.037.

[5]李洁明.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7.

[6]刘艳.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7):186-1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