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路径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汪良平

商丘工学院 476000

摘要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只有从网络舆论的现实情况,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用创新教育模式和舆论管控机制,构建网络社会学生运用网络平台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民办高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提升民办高校网络传播话语的影响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正文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民办高校需要结合学生使用网络的特点,采取创新的教育方式,加强网络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和运用网络平台与网络规范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延伸,既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责任,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来维护和促进。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要存在形式,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真假和价值观准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有效辨别和过滤不良信息的干扰,能够正确、理性地对待网络舆论信息,避免被虚假、夸大或带有偏见的网络信息所误导。据2023年4月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2年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84.2%。可见,青年学生网络用户在网民数量中的影响力很大,因此研究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舆论影响力就显得更加凸显。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掌控,以确保校园内的意识形态稳定。

网络舆论的传播具有高效性和开放性。网络传播确实具有高效性和开放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使得网络传播成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和覆盖面的重要工具。通过互联网,各种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可以迅速上传到网络平台,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与扩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问、评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现着社会现实的建构。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塑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话语阵地管理的虚化和松懈也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乱象和不良现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也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提升造成了困扰。高校缺乏对网络舆论的正确认识和建设性的参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体现为育人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育人性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达到培养大学生将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育人性体现在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网络话语权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观点和思想,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复杂问题能够更全面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育人性还表现在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调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共事务参与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育人性,有效把传统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手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方面均会起到积极有效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传递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建立起运用数字驱动打造“学生的学习共同体”,[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拓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具有媒介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媒介性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上。舆情管控应该能够迅速回应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解读,并与师生进行双向的有效交流和互动。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便捷性使得信息得以迅速传递,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媒介性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中具备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可能性。民办高校可能更加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职业发展、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度可能会更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媒介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塑造和引导。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实现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广泛化的思想教生形正确的世界、人观教观念引导。面对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挑战,高校需要加强教育者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话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引导和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运用网络舆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路径

(一)把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影响规律

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过程。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多源于学生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场景下的言论与互动。这些言论和互动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形成广泛的网络舆论。这就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言论和互动数据,对网络舆情及时作出科学研判,发挥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机制。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路径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

网络舆论影响规律是深入理解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的关键一步,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言论和互动数据,研究网络舆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为优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提升网络舆论主体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辨识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主体的辨识能力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至关重要,有效实行网络管控部门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2]

提高学生的网络舆论主体辨识能力需要加强舆论教育的培养。通过网络舆论教育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主体的立场和情绪。学生需要了解网络舆论主体的背景和动机,有效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权,以便更好地辨识并理解其传播的内涵和意图。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评估网络舆论主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具备完善的安全性措施的网络主体更值得信任。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开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发展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评估网络舆论主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提高学生的网络舆论主体辨识能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评估信息,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辨别网络舆论主体的辨识能力,网络主体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也是评估其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加强网络舆论主体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辨识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健全和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管与引导机制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民办高校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预警注意网络传播会呈现无障碍快速扩散的特点,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治理力度,建立网络舆论的管控机制和资源库,对于违法违规的网络言论进行及时清理和处理,保护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主体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其辨识能力和合理话语能力,应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措施。设立专门的网络社会引导机构或部门,负责协调和推动相关工作。制定明确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民办高校师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责任。通过加强舆论监管和管理,优化舆论引导内容和方法,以及完善网络舆论法律法规,可以有效规范网络话语和保障网络交流的正常有序开展,为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精神文明环境。

(四)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建良好网络环境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风貌,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倡导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行为,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教育载体和交流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借助多元化的平台。民办高校通过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在线教育平台、智能终端应用等不同载体上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需要提高传播平台的吸引力,将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元素融入到网络思政教育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要策略。通过借助多元化的平台、提高传播平台的吸引力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交流。只有不断创新和丰富思政教育的网络载体,才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提升民办高校在网络多元话语博弈中的竞争力。[3]

(五)加强网络舆论法律法规对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管

网络舆情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完善。因此,加强网络舆论法律法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应该研究把握网络舆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机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建立良性的网络舆情法律环境。[4]制定网络舆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界定,规范民办高校在网络宣传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民办高校网络宣传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促进民办高校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推动各民办高校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宣传环境。加强网络舆论法律法规建设,有效规范网络舆论传播行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实效性。只有加强网络舆论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有效引导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结束语

在网络社会中,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当得到保障和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同时,民办高校大学生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得散布违法、违纪甚至危害社会稳定的言论,言论的话语权应当在合法、合理、道德的范围内进行。

 

参考文献:

[1] 姚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基于“三全育人”视域[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14.

[2] 舒永久,李林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逻辑、困境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6):2.

[3] 宋琳琳.多元话语视角下新媒体公共舆情的引导策略探讨[J].编辑学刊,2019(2):95.

[4] 贾若男.社交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构建及舆情生态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WHDHSZZX2023090)、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课题编号:2023-DJXM-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