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干预效果评价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宋学亮

山东省临沂郯城县妇幼保健院 276100

摘要

目的 评估2020年至2022年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心理干预的效果,通过SAS焦虑量表评分、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探究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状态与生理参数的改善效果。方法 纳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0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医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措施。主要评价指标为SAS焦虑量表评分、血压和心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的SAS焦虑量表评分从72.4±6.8降至53.2±7.1,对照组从71.3±7.2降至65.8±7.3,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在生理指标方面,实验组平均血压从150.6±12.3/93.7±8.4 mmHg降至135.2±11.7/85.6±7.9 mmHg,对照组则从151.2±11.8/94.1±8.8 mmHg降至145.3±11.5/90.2±8.3 mmHg,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平均心率从78.4±5.3次/分钟降至70.3±4.6次/分钟,而对照组从78.1±5.5次/分钟降至75.2±5.4次/分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水平,有效降低血压和心率,研究证实心理干预能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揭示心理健康管理在综合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

正文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常见的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尤为普遍,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加之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常常会使患者经历更为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管理,还可能加剧疾病的进展。负性情绪的增加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压环境下,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直接影响疾病管理,与康复效果直接关联,因此开展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特定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心理干预,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适当干预能够评估并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血管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发展。此外,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还可能改善其血压状况,实现心率控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尽管心理干预在慢性疾病管理中已被部分应用,但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干预研究相对有限,特别是关于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估及其对心血管功能的具体影响仍不明确研究旨在填补上述空白,系统评估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负性情绪及其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效果[2]。研究深入分析负性情绪变化的生理机制,指出心理干预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潜在影响,为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探讨其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支持策略,为临床提供指导,以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20年至2022年间本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通过综合评估,共纳入100名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基于随机分配原则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50名。实验组包含男性28名,女性22名,年龄分布在4069岁,平均年龄54.3±7.4岁。对照组则包括男性26名,女性24名,年龄同样分布在4069岁,平均年龄为55.1±7.6岁。选取的患者均已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表现出明显的负性情绪。

纳入标准详细说明如下: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年龄范围在4069岁之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表现出焦虑或其他负性情绪;愿意参与本研究并能够完成整个研究期间的所有评估与治疗。

排除标准则包括:有严重心理疾病史,如严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因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衰竭、肝硬化)不适合参加本研究;在研究开始前三个月内接受过其他专项心理干预或心理治疗;患有严重认知障碍或沟通困难,无法理解研究内容或提供有效反馈。

1.2 治疗方法

研究采取严格的入组评估流程确保所有参与者均满足研究标准。每位患者均接受一系列完善的临床评估,包括检查心血管状况,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以及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医护人员能准确了解患者初始健康状况。

实验组的干预措施细分如下:1心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与常规的8周疗程相比时间减半,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考察短期集中干预效果。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压力管理技能训练以及放松技巧训练。具体实施方式为每周进行一次在线或面对面心理咨询,每次持续约45分钟。咨询内容涵盖情绪识别与管理负性思维模式识别与改变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自我放松技能的培养。此外,患者每日在医生指导进行自我放松练习,如指导性深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每日练习时间为15分钟,以增强干预效果。2细化步骤:在干预期间,使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如SAS(焦虑自评量表)监测患者心理状况,每周评估一次,确保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3]。通过自动血压计每日进行测量患者血压和心率,记录并分析数据评估生理参数的变化。患者还被要求维持日常活动日志心理干预日志,以便医护人员追踪患者的活动参与度,评判干预措施的遵循情况。

对照组的处理方式如下:1常规医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的医疗治疗,包括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以及一般的健康指导。对照组患者不接受额外的心理干预,但将按照同样的时间间隔(每周)进行焦虑和血压、心率的监测,确保无关变量保持一致

注意事项:实验组患者在心理干预期间若出现干预不适或任何不良反应,应即刻报告给医护人员,必要时调整治疗计划。对照组患者出现任何健康问题或对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1.3观察指标

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心理状态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基于SAS焦虑量表评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量化患者的焦虑水平,为研究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化测量指标。医护人员在干预前后以及干预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有效监测患者心理状态的长期变化。血压和心率心血管功能的代表性指标,医护人员通过电子血压计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连续测量患者血压与心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排除无关变量对研究的影响。每次测量前,患者需要静坐5分钟,规避外界因素的干扰。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将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类别数据将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为探索心理干预对心理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干预前后的变化,并调整基线值。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此外,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评估时间序列数据,揭示干预过程中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潜在模式,为心理干预的效果提供更深入的解析。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显著效果具体参数变化为1实验组在心理干预后,SAS焦虑量表评分由干预前的72.3±6.9降至干预后的52.7±7.2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照组的评分从71.8±7.1降至66.3±7.2,改善幅度较小。两组间焦虑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2在生理指标方面,实验组的平均血压从干预前的151.4±12.2/94.2±8.5 mmHg降至干预后的134.8±11.6/85.3±7.8 mmHg反映了显著的降压效果对照组的平均血压从152.1±12.1/94.6±8.7 mmHg降至146.2±11.7/91.4±8.4 mmHg,降幅较小。两组间的血压变化差异也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值为0.043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从干预前的79.2±5.4/分钟降至干预后的70.7±4.8/分钟,而对照组心率从78.9±5.6/分钟轻微下降至76.4±5.5/分钟。心率降低的幅度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亦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2

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生理指标对比

指标

SAS焦虑量表评分

平均血压(mmHg)

平均心率(次/分钟)

实验组前(均值±SD)

72.3±6.9

151.4±12.2/94.2±8.5

79.2±5.4

实验组后(均值±SD)

52.7±7.2

134.8±11.6/85.3±7.8

70.7±4.8

对照组前(均值±SD)

71.8±7.1

152.1±12.1/94.6±8.7

78.9±5.6

对照组后(均值±SD)

66.3±7.2

146.2±11.7/91.4±8.4

76.4±5.5

p值

<0.05

<0.05

<0.05

 

3.结论

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心理干预措施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心理干预明显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尤其是焦虑水平。本研究中,经过为期四周的心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SAS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下降,从72.3±6.9降至52.7±7.2,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后者从71.8±7.1仅降至66.3±7.2,该变化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研究从临床角度证实,心理干预对缓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的心理压力具有直接影响2干预组的生理指标也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干预后,实验组的平均血压从150.6±12.3/93.7±8.4 mmHg降至135.2±11.7/85.6±7.9 mmHg,而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较小,从151.2±11.8/94.1±8.8 mmHg降至146.2±11.7/91.4±8.4 mmHg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生理指标。3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率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从干预前的79.2±5.4/分钟显著降至70.7±4.8/分钟,对照组虽也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78.9±5.6/分钟至76.4±5.5/分钟,较实验组改善幅度不明显4)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降低心血管风险。更重要的是,心理干预的安全性极高,研究中没有报告任何严重的不良事件,表明该方法适合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特别是在面对公共卫生紧急情况时[4]5研究还发现,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抵御负性情绪,优化生理指标。经过干预,患者表示睡眠质量明显提升,生活满意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有所加强,说明心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福祉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其心血管功能具有显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进行推广。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生理健康水平研究证实心理干预减少SAS焦虑量表评分降低血压及心率,改善患者综合健康状态,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生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医疗治疗的对照组。发现展示了心理健康管理在慢性疾病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角色,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需注意以下问题1)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心理状态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心理干预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理评估,确保干预措施符合患者实际情况。2在实施心理干预过程中,应使用标准方法记录和评估患者的心理改变,包括焦虑、抑郁等指标以及血压和心率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3)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按时参加每次咨询,确保干预的连续性,提升其有效性。4为规避并发症,减轻不良反应,心理干预应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干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理反应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干预方法提供额外的心理支持转介至其他医生5)医护人员应建立紧急联系机制,确保患者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6在心理干预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医生需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当前的心理干预程序,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提供额外的心理支持或紧急干预。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问题的具体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7医疗团队应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培训,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焦虑水平改善心理状态优化心血管功能。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在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功能影响评价方面的空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和效果差异。

参考文献

[1]朱宏博, 桑红, 孙冬雪, 孙燕, 吴波, 张宇朋. 团体心理干预对突发性事件群体负性情绪的影响 [J]. 黑龙江科学, 2024, 15 (04): 127-130.

[2]张文静. 整体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J]. 河北医药, 2024, 46 (02): 307-310.

[3]林航, 宁诗琪, 蔡瑞秀, 曾雨, 杜焘, 陈日宇. 情志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睡眠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 (02): 137-139.

[4]缪星, 林妮静, 王热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干预效果评价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 11 (29): 35-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