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技术在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中的评价
摘要
关键词
外固定技术;四肢骨折;院前急救;治疗优良率;并发症;生活质量
正文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且高发的骨折之一,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大类。骨折发生后可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使机体蛋白质加速分解,诱发急性疼痛和肿胀,若不及时处理,易引发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这种疾病比较复杂,而急救过程中的剧痛又可使患者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医生需要精准掌握救治时机,对患者病情做出精准判断,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予以干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缓解疼痛。与内固定术治疗相比较,外固定术治疗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对患者伤害较小,能牢固地固定骨折而不使异物遗留到组织中,同时在治疗期间能够对患肢进行移动,能够减少治疗时搬患者或者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能够极大地降低患肢受到二次感染的几率。为此,将本院于2022年2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中采取外固定技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本院于2022年2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前者行内固定术,后者行 外固定技术,每组15例。参考组男、女分别为11例、4例,年龄21-67岁,均值范围(45.43±2.12)岁,其中4例胫腓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10闭合性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实验组男、女分别为9例、6例,年龄18-71岁,均值范围(46.54±2.56)岁,其中5例胫腓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尺桡骨骨折,8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不限。(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包括上肢骨折(如肱骨、尺桡骨、腕骨等)和下肢骨折(如股骨、胫腓骨、踝关节等)。(3)受伤至治疗时间不超过3个月。(4)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并能够完成治疗和随访。
1.2.2排除标准
(1)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感染等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2)存在手术禁忌症,如凝血障碍、严重心肺疾病等。(3)正在接受其他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治疗,如放疗、化疗等。(4)无法完成治疗和随访,如不能定期来医院复查或无法按时接受X线检查等。
1.3方法
1.3.1参考组
本组采取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切开皮肤和肌肉,暴露骨折部位,然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时需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髓内针等)植入到骨折部位。内固定植入时需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稳固。在确认内固定稳固后,对伤口进行缝合。缝合时需注意防止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手术后需进行常规的术后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等。
1.3.2实验组
本组采取外固定技术治疗,在给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医生首先应该判断患者损伤的程度和位置,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患者先观察生命体征并对疾病进展情况作出初步判断。若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先对损伤处进行局部消毒、加压包扎、止血,再以夹板或支具固定好骨折部位快速转运,同时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针对单一闭合性骨折损伤,可以夹板固定,再以最快速度转送患者,对损伤程度较轻者可采用小腿夹板固定。
1.4疗效标准
1.4.1治疗优良率
对两组治疗优良率进行评价,其中优表示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无感染、畸形发生;良表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有轻度感染情况;差为骨折愈合较差,存在畸形及严重感染情况。计算方法:优+良/总例数×100%。
1.4.2并发症
对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予以观察,其中可见骨不连、延迟愈合及感染。
1.4.3生活质量
对两组生活质量采取SF-36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治疗优良率
表1显示,治疗优良率对比发现,实验组显高于参考组(P<0.05)。
表1 治疗优良率[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实验组 | 15 | 9(60.00%) | 5(33.33%) | 1(6.67%) | 93.33%(14/15) |
参考组 | 15 | 5(33.33%) | 3(20.00%) | 7(46.67%) | 53.33%(8/15) |
χ2 | - | - | - | - | 6.136 |
P | - | - | - | - | 0.013 |
2.2并发症发生率
表1显示,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显低于参考组(P<0.05)。
表1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骨不连 | 延迟愈合 | 感染 | 并发症发生率(%) |
实验组 | 15 | 0(0.00%) | 1(6.67%) | 1(6.67%) | 13.33%(2/15) |
参考组 | 15 | 2(13.33%) | 3(20.00%) | 2(13.33%) | 53.33%(7/15) |
χ2 | - | - | - | - | 3.968 |
P | - | - | - | - | 0.046 |
2.3生活质量
表3显示,生活质量对比显示,实验组显高于参考组(P<0.05)。
表3生活质量()(分)
组别 | 例数 | 生理职能 | 躯体疼痛 | 精神健康 | 社会功能 | 总体健康 |
实验组 | 15 | 87.63±4.32 | 88.54±2.35 | 87.35±2.17 | 87.54±2.18 | 89.35±2.24 |
参考组 | 15 | 75.43±5.65 | 71.24±2.65 | 72.35±3.28 | 74.32±2.36 | 76.54±3.27 |
t | - | 6.643 | 18.917 | 14.771 | 15.936 | 12.517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指发生在四肢骨骼的骨折,主要包括上肢骨折和下肢骨折。上肢骨折包括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等;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骨折、胫骨骨折、腓骨骨折等。四肢骨折可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程度等进行分类。四肢骨折的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创伤性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病理性骨折通常由骨骼疾病、肿瘤等引起,较为少见[2]。四肢骨折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受伤部位出现,可伴随压痛和叩击痛。肿胀是骨折后常见的体征,可在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则取决于骨折的部位和程度,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
在对四肢骨折进行急救时,医师需要正确掌握治疗时机并及时采用科学治疗方法,这样既可以加速患者康复过程,又可以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急诊治疗需要四肢骨折的病人于损伤后的24 h之内就医,这时病人的损伤原因是清楚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软组织的损伤,甚至病人有肢体肿胀的现象,可以通过适时的复位与治疗处理,预防皮肤坏死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目前临床上对四肢骨折治疗时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是以往的研究发现,早期入院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和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判断,有利于活动性出血的有效治疗,从而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血运和肿胀程度得到缓解,并为骨折面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外固定技术在临床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成熟的操作技术。这使得外固定技术更容易得到患者和家属的接受,有助于减轻其心理恐惧和精神负担,稳定其情绪,从而避免医患之间的纠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优良率对比发现,实验组显高于参考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显低于参考组(P<0.05)。生活质量对比显示,实验组显高于参考组(P<0.05)。提示外固定治疗的效果相比较内固定治疗更好。笔者综合本次及其他相关性研究分析认为, 外固定技术作为院前急救中的一种临时急救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防止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从而避免继发性损伤,减轻患者疼痛。此外,外固定技术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固定,便于抢救运输和搬运。在具体应用中,外固定技术通常使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校正能力,可以有效防止骨折移位。通过使用外固定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止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外固定技术还可以为患者后期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缩短术后愈合时间[4]。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中采取外固定技术可促进患者骨折早期愈合,加快患者康复,同时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众首.外固定架治疗四肢创伤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23,50(15):35-38.
[2]李贞莉,李会川,宋艳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3,36(05):358-362.
[3]张勇,李瑞语,查兴胜.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疗效及对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08):847-850.
[4]简国坚,况析穆,谢德胜等.创伤性四肢骨干骨折患者外固定架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QOL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0):65-6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