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机构财务管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区块链;慈善机构;财务管理;生态系统
正文
引言
近年来,比特币热度持续走低,但作为其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却日益收到了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应用,并对各个行业、领域的业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正面临着公众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文家碧事件”等丑闻事件的接连爆发,使得公众对于慈善活动的参与热情大减,严重地影响到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慈善机构、组织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而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防篡改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提升慈善机构财务预算工作、审计工作的执行力,保证财务流程与数据的安全性、透明性与公开性。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以密码学原理、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为基础的链式数据结构形式。在区块链理论中,“区块”是指由多条用户“交易”数据所组成的数据模块,多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的逻辑依次排列,最终形成了链条状的数据集合体,也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区块链技术因其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方式,使得其整个运行过程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与决策单位的存在,能够保证各个节点享有均等的权利与义务。
2.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在区块链中,除了私有密钥加密的数据信息之外,一切数据信息都是面向全体用户完全开放的,任何一名区块链用户均可借助数据接口对区块头内的数据信息执行查询指令,并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应用。
3. 独立性
区块链的独立性是指区块链以用户群体达成共识的协议与规则为基础,保证每一个数据节点均能够在去信任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自由地“交易”,将传统数据交换过程中对于“人”的信任行为转化为对“机器”的信任,从而保证“交易”过程不会受到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
4.防篡改性
防篡改性是指某一数据信息在经由系统认证后会被添加于区块头中,并永久地保存与其中,除非区块链中51%以上的用户节点达成共识,否则这条数据信息则无法被篡改。正因这一特性,使得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5.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区块链中各个节点遵循一定的算法原理,使得整个“交易”过程“交易”双方无需通过用户信息的公示方式实现彼此的信任,从而保证了用户的匿名性与隐私性。
(二)财务管理生态系统
财务管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所谓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内,由生物群落、非生物自然因素等内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能够依靠自身调节能力实现能量与物质循环流动的生态体系。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个领域内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这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基于此,研究人士通过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原理,建立了以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实现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与配置的财务管理生态系统,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 动态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财务管理生态系统同样具备着持续发展的动态性,系统中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出现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2. 开放性
自然生态系统并非完全封闭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生物体会持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财务管理生态系统同样如此,系统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也存在着交换关系,当外部环境各个因素出现变化时,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即使这一变动现象只会对企业产生微小的影响,但这也说明财务管理生态系统也并非是完全封闭的,具有显著的开放性。
3. 整体性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整体性,其中各类生物体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生态整体。如果将单一的生物体从生态系统中剥离出来,则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财务管理生态系统而言同样如此,系统内各主体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依存于彼此的整体。
4. 循环性
自然生态系统持续进行着能量与物质循环流动,使得整个生态系统能够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与完整性。而财务管理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在系统中,各类影响因素与参与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套持续流动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了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区块链对于慈善机构的影响作用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待区块链,可以发现区块链是一种通过应用密码学原理与共识机制实现数据信息不可篡改与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在区块链中,每一个区块就是一笔支出的账款,而区块中的每一条数据信息则是这笔支出中的财务明细。区块数据更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没有信用中介单位(去中心化)的情况下,进行分布式记账的过程。
在我国,慈善机构会计核算须向人大、各级政府、行政主管单位、全体人民群众进行详实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会计信息的公示,以便为有关部门的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因此,慈善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公益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预算、监管、评估工作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果。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慈善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能。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通过运用区块链中的分布式存储技术,能够实现账号内各类数据的全记录。一旦账号内出现交易行为(如支出、收入等),交易相关的数据信息会立即同步至区块链上,在区块头中得到记录与储存,且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唯一性;区块链的全体使用者均可通过用户节点查询到整个交易过程的全部财务数据。此外,由于区块链中的区块是基于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因此每一个区块均携带着一个真实可信的时间戳。
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按照预算拨付的方式进行了专项资金的拨付,也就是说慈善机构中全体工作人员的各项开支需要现有预算才能够进行开支,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慈善机构在执行预算时,往往会受到诸如政治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预算产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预算中止的现象。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及时地将预算执行的变化情况及相关部门批复意见等信息上传至区块链上,从而保证预算执行流程中数据的实时同步。此外,就时间节点来看,慈善机构对公益专项资金的支出行为(物资采购时发票的开具时间、报销时间)必须保证在立项之后才能够执行,而被中止预算项目的一切支出行为必须保证在项目中止日进行中止。从这一意义上也看出区块链中时间戳的现实价值,即能够确保慈善机构预算与支出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避免预算项目中“先支出、后立项”或是项目中止后仍然存在支出行为的问题。
(二)完善事中内审制度
通过运用区块链的防篡改性、分布式存储技术、时间戳、共识机制等特性,能够有效地填补目前慈善单位采购项目的事中内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慈善机构在大额支付方面均建立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支付流程与制定,例如5万元以上的支出,均须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物资的采购,并制定有较为严格的供货商审核制度,能够对供货商的资质、标书、合同进行严格的约束,但在具体的招投标流程控制与合同实际定价方面却缺少足够的监督管理手段,这也导致供货商定价的合理性、采购项目的执行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
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采购项目的定期内审,进行数据信息的回溯,确保招投标流程中各项操作是否留有账目记录。出现信息不相符时,能够快速定位到具体的责任人;还能够对采购物资建立包括采购负责人、物资入库情况、物资领用情况等要素的闭环式审查机制,保证采购项目中的每一笔操作行为均留有详实的操作记录,从而保证财政支出管理的合理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三)实现数据安全共享
目前,我国慈善机构已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益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也被纳入到中央国库中进行集中化的管理。慈善机构与国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在专有网络中进行,有效地隔绝了绝大部分的网络威胁,提升了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但由于各级单位之间职能与信息管控制度的差异化,导致单位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这也导致业务职能发生交叉、重叠时,各单位之间存在推卸责任或是各自为政的现象。
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切实实现财务数据安全、高效的共享。具体而言,账号使用者将目标项目的简要信息以公开的形式上传并记录至区块链中,而将全面的项目数据信息则以加密的形式储存于专有云的数据库中。
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对于改善慈善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困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慈善机构应当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融入区块链技术,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完善事中内审制度、推进数据安全共享,构建起一套良性的财务管理生态系统,进而实现整个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生翠.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新特征:政策研究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0(2):98-102.
[2]余益民,陈韬伟,段正泰,赵昆.基于区块链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型研究[J].电子政务,2019,0(4):58-67.
[3]魏晓雁, 吴大器. 会计生态系统及评价——基础理论、关键概念与基本结构[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7, 31(2):8.
[4]胡海波, 郑恩焚. 企业财务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1(11X):2.
[5]陆岷峰.关于区块链技术与社会信用制度体系重构的研究[J].兰州学刊,2020,0(3):76-84.
[6]贾海刚,孙迎联.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创新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20(4):25-37.
[7]李克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会计模式及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2020(16):76-81.
[8]张毅,朱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信任:一种信任决策分析框架[J].电子政务,2019,0(8):11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