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儿童友好城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优化、儿童需求
正文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友好城市
北京市老旧社区空间儿童友好程度现状调查研究(A20JBW300010)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的竞争与压缩,儿童面临着日益有限的户外活动空间。现代科技的普及也导致儿童更多时间花在电子设备上,缺乏户外活动与社交经验,这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与行为特点,导致许多公共空间无法真正成为儿童的游乐天地,反而成为了安全隐患的源头。
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以儿童友好城市的视角,深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优化问题,旨在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建议,以满足儿童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多样化需求。
2. 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2.1 儿童友好城市的定义
儿童友好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与权益,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适宜成长的生活环境和公共空间。这种城市不仅仅是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游乐设施,更重要的是将儿童作为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让儿童在城市中拥有平等参与、发展和成长的机会。[1]
2.2 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性
构建儿童友好城市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为儿童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市民。[2]
其次,儿童友好城市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体现。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城市往往也是宜居的城市。优质的公共空间和环境不仅能满足儿童的需求,也使得城市更加吸引人才和家庭定居,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第三,儿童友好城市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包容。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为所有市民提供平等的机会,而儿童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之一。构建儿童友好城市,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幸福感,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2.3 儿童友好城市的特征
首先,安全性是儿童友好城市的首要特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安全的需求尤为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应设有安全的交通系统、防止意外事故的设施以及防范犯罪的措施,以保障儿童的安全。
其次,可及性是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特征。儿童在城市中参与活动的能力有限,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便于儿童抵达,允许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下,独立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和学习能力。[3]
第三,可持续性是儿童友好城市的核心特征。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城市规划应着眼于长远,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便让未来的儿童继续享有优质的生活环境。
2.4 国内外儿童友好城市案例研究
国内外已有许多儿童友好城市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例如,荷兰的乌特勒支市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打造了大量适合儿童游玩的公园、游乐场和自行车道。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儿童之间的互动,也鼓励了家庭和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
另外,日本的东京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与文化设施,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娱乐机会。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都定期举办面向儿童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艺术和科学的探索。
3. 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需求与行为特点
3.1 儿童发展阶段与需求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需求。一般可以将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幼儿期(0-6岁)、学龄前期(7-12岁)和青少年期(13-18岁)三个阶段。
在幼儿期,儿童的主要需求是安全和亲密关系。幼儿对于探索周围环境充满好奇,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此时,儿童对于社交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正在学习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在学龄前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阶段,他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化。除了安全和社交需求外,他们还需要有丰富的学习和娱乐机会。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提供各类适合学龄前儿童参与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以满足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
进入青少年期,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于社交圈子和独立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提供安全、包容的社交场所,同时也要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达和发展的机会。
3.2 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观察与分析
首先,观察儿童在不同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比如,观察他们在公园、游乐场、学校周边等地的行为,了解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需求和活动偏好。
其次,观察儿童的社交行为。观察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与成年人的互动情况,了解他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社交需求和能力。
第三,观察儿童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情况。比如,观察他们对游乐设施、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了解他们对于不同设施的喜好和需求。
最后,观察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安全问题。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保障儿童的安全,因此需要观察潜在的安全隐患,包括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等方面。
3.3 儿童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儿童是城市的重要群体,他们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有着直接的感受和需求。因此,儿童的参与在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
首先,儿童参与城市规划可以带来更贴近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儿童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供更真实、直观的反馈,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
其次,儿童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规划过程,儿童能够学习到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懂得自己的意见和行为对城市的影响。
第三,儿童参与城市规划可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儿童参与了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他们会更加珍惜和善待自己所在的城市环境。
4. 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创造安全的游玩环境
安全是儿童友好城市设计的首要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应当设有安全、可靠的游乐设施,并考虑到儿童的身高和体型,避免他们接触到不适宜的设施。交通设施也应考虑到儿童的行动特点,设置合理的行人过街设施和交通标识,确保儿童的交通安全。
4.2 可及性原则:保障儿童参与权利
儿童应当有权利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与决策。设计师应当确保公共空间的可及性,尽量减少高出地面的设施和阻碍儿童进出的障碍物,为儿童提供独立进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此外,公共空间应当尽量靠近儿童居住区和学校,方便儿童日常的学习和游玩。
4.3 可持续性原则:倡导可持续城市规划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注重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应当符合环保标准,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公共空间应当鼓励儿童与自然互动,增加绿化与自然景观,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同时,公共空间的规划应当注重节约能源与水资源,倡导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4.4 互动性原则:促进儿童社交与合作
儿童友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应当设计成具有互动性的场所,鼓励儿童之间的社交与合作。游乐设施和活动区域应当促进儿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和学习机会。公共空间还应当设立家长陪伴区,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共同参与的场所,增进亲子关系。
4.5 创意性原则:激发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
创意性是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公共空间应当充满趣味和创意,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设施、艺术装置和户外教育设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自由玩乐和学习的机会。创意性的设计还可以使公共空间更加吸引人,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儿童前来参与。
5.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优化实践
5.1 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
5.1.1 公园与游乐场设计
在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中,公园与游乐场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丰富多样、安全可靠的游乐设施。公园中应设有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游戏区域,涵盖各种游戏项目,如滑滑梯、秋千、攀爬设施等,满足儿童的多样化游戏需求。同时,公园中应有充足的绿地和休憩区域,供儿童和家长休息和社交。此外,公园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残障儿童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参与其中。
5.1.2 儿童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为了保障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安全,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儿童的行动特点。设计合理的行人过街设施,确保儿童在过马路时有足够的安全时间。设置校园和社区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如减速带、人行道、交通标志等,提高儿童的行走安全。同时,城市规划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的布局,方便儿童通勤,减少私家车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5.1.3 学校与社区环境优化
学校和社区是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应当优化学校和社区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和文化设施,满足儿童学习和娱乐的需求。此外,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场所,鼓励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2 社区参与与儿童反馈
5.2.1 儿童参与城市规划的方式与方法
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意见和需求。城市规划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与儿童进行交流和参与,如开展儿童研讨会、举办儿童公民论坛,征集儿童的绘画、手绘地图和口述历史等。通过这些方式,城市规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喜好,将他们的意见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决策中。
5.2.2 收集儿童对公共空间的意见与建议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积极收集儿童对公共空间的意见与建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向儿童征求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和改进建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想法,针对性地优化公共空间设计。
5.3 城市政策与法规支持
5.3.1 儿童友好城市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城市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儿童公共空间的建设投入、儿童友好设施的建设标准以及对儿童友好城市的评估与监测机制等。同时,政府部门应当确保这些政策的有效执行,确保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而是得到实际的落实和推动。
5.3.2 城市规划法规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影响
城市规划法规对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也具有重要影响。城市规划法规应当明确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要求和标准,鼓励城市规划者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与权益。同时,城市规划法规应强化对公共空间安全、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要求,确保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符合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
6. 未来展望
在未来,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将持续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宜居城市的追求,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以下是对未来展望的几点思考:
6.1 儿童友好城市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
随着人们对儿童需求和权益的认识不断提升,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将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城市规划者将更加注重儿童的参与与反馈,将儿童的需求和意见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打造更加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环境。
6.2 先进科技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体验。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和城市设施将增加儿童在城市中的安全感和便利度。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加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
参考文献
[1]包梅,丁雁.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3(07):73-75.
[2]黄慧林.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社会发展论坛(昆明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38-545.DOI:10.26914/c.cnkihy.2022.011123.
[3]胡丽红,王蕊,许增爵.儿童友好型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05):13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