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创新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李莹雪1 崔耘硕2 郭汝凯1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滨州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601

摘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建设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本论文以“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创新研究”为主题,分析了风景园林与建筑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融合应用。首先,回顾了城市公园设计的历史发展和风景园林设计原则与技术。其次,通过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成功的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实践。然后,探讨了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包括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环境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以及人文历史与文化表达。最后,探讨了空间功能与体验、环境效益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认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成效的评价方法,总结了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建筑融合,创新研究,空间布局

正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过去的城市公园设计往往侧重于景观的营造,建筑仅起到功能性的辅助作用,缺乏与景观相融合的整体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园的功能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园设计模式逐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园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如何将风景园林与建筑紧密结合,使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成为当前城市公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和意义,分析其对公园空间布局、环境可持续性和人文历史表达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挖掘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为未来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2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园设计的历史回顾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设计与建设历史悠久。早期的城市公园多以皇家花园和贵族庄园为代表,强调几何造园和人工雕塑,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审美需求。[1]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公园逐渐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初,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开始注重自然景观的保留和营造,强调公园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然而,建筑在公园中的角色一直相对较低,主要以功能性建筑如厕所、亭子等为主,并未与风景园林融合得很好。

2.2 风景园林设计原则与技术

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地形雕塑、水景设计等多个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有几个基本原则和技术应用至关重要。

2.2.1自然性与和谐性:风景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规划和营造自然景观,使公园在城市中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2]

2.2.2景观组织与布局:风景园林设计要考虑公园内不同景点的组织和布局,使其相互联系、衔接自然,同时注重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感受。

2.2.3植物配置与景观塑造: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营造出不同季节的景色,景观塑造是指通过地形、水体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3 建筑融合设计的概念与实践

建筑融合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将建筑元素融入其中,使建筑与景观相融合、相互促进。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建筑形式与景观融合:建筑在公园中的形式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采用与自然相似的外形或材料,使建筑融入自然,不破坏公园的整体美感。[3]

2.3.2功能性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在公园中设置功能性建筑,如休息亭、观景台等,这些建筑不仅满足游客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成为公园的景观点之一。

2.3.3文化与历史表达:融合建筑还可以用来表达公园所在城市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建筑设计中的符号、图案等元素,增强公园的文化内涵。

2.3.4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在建筑融合设计中,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使建筑与公园的环境保持一致,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城市公园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典型案例

3.1 国外城市公园的成功案例

这个案例位于某国外大城市的市中心地带,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得非常成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共生。该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城市中的绿洲”,通过引入大量绿植和水景,打造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城市绿地。

在该公园的布局中,建筑被巧妙地融入景观中。建筑采用了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外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不显突兀。同时,建筑功能性鲜明,为游客提供休息、餐饮、观景等服务。其中,观景台的设计尤为独特,建筑师将其打造成一座轻盈的玻璃结构,游客可以从高处俯瞰整个公园和城市的美景,增加了游览的乐趣。

3.2 国内城市公园的典型案例

这个案例位于某国内新兴城市的郊区,是一个以生态为主题的园区。在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成为了实现生态目标的重要手段。公园以“生态环保与现代科技共进”为设计理念,通过将生态理念与现代科技应用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休闲、科普、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园。

在该公园的设计中,建筑被设计成了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采用了太阳能、雨水回收等先进技术,为公园提供了自给自足的能源。同时,建筑还被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与公园内的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相融合,使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4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4.1 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

4.1.1 风景园林元素在公园空间中的应用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的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中。例如,公园中常见的湖泊、花坛、喷泉、小桥、绿荫等都是风景园林的典型元素。通过合理配置这些元素,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增加公园的美感和趣味性。

风景园林元素的运用也可以带来不同的景观体验。比如,在公园中设置了一片树木茂密的林荫道,游客可以在其中漫步,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宁静;而在公园的中心区域设置了一座景色优美的喷泉,游客可以在其周围休憩,感受到水景的清凉和活力。

4.1.2 建筑形式与布局对景观的影响

在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中,建筑形式与布局对公园景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建筑的位置、高度、形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园的整体视觉效果和空间布局。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观景台时,建筑师会考虑建筑的高度和朝向,以便游客可以从中俯瞰整个公园和城市的美景。同时,观景台的设计也要尽量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不显突兀,使其成为公园的一个自然延伸。

4.2 环境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

4.2.1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在公园中的体现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强调环境可持续性和生态设计,其中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在公园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公园规划中,可以采用生态廊道的设计,将公园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相连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在植物配置中,可以选择本地适宜的植物种类,降低水耗和养护成本。

4.2.2 可持续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运用

在建筑融合设计中,选择可持续建筑材料和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对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再生材料和环保涂料,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另外,可以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为建筑提供绿色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3 人文历史与文化表达

4.3.1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中的文化符号与表达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的融合可以用来表达城市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

例如,在公园中设置一座建筑艺术雕塑,可以表达城市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在公园的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如雕花、砖雕等,可以增强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4.3.2 历史文脉与当代建筑融合的创新

在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中,可以将历史文脉与当代建筑进行创新性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园设计。

例如,在历史文化公园中,可以保留古老的建筑遗址,同时在其上设计现代化的建筑,让游客在欣赏历史遗址的同时体验到现代城市的活力;在生态园区中,可以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态建筑相结合,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文化传承和环保意识的公园。

5 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成效评价

5.1 空间功能与体验评估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公园的空间功能和体验效果。

5.1.1对于空间功能,评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功能性:评估公园是否设置了多样化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活动区、文化展示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流线布局:评估公园内道路和步行道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游客流动和游览。

(3) 交通便利性:评估公园是否与城市交通网相连,是否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5.1.2对于体验效果,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视觉体验:评估公园的景观布局和建筑融合是否能给游客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是否能激发游客的兴趣。

(2) 舒适度:评估公园内的座椅、阴凉遮蔽设施等是否能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是否能让游客享受到放松和休憩的愉悦。

(3) 互动性:评估公园是否设置了互动性设施,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器材等,是否能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

5.2 环境效益与可持续性评估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设计应注重环境效益和可持续性。在评估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5.2.1生态效益:评估公园是否采用了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是否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2.2节能环保:评估公园内建筑是否采用了可持续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技术,是否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2.3水资源利用:评估公园是否合理利用雨水回收、水体净化等技术,是否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

5.3 社会认知与文化认同评价

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设计不仅关注于功能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认知和文化认同。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3.1公众意见调查:开展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市民和游客对于公园设计的认知和满意度,收集公众的建议和意见。

5.3.2文化符号传承:评估公园设计是否成功表达了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传承,是否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文化。

5.3.3社区认同:评估公园设计是否得到了当地社区的认同和支持,是否成为社区的骄傲和代表性地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本论文对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创新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回顾了城市公园设计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原则与技术,以及建筑融合设计的概念与实践。随后,通过国内外城市公园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成功的设计经验与创新实践。接着,探讨了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包括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环境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以及人文历史与文化表达。最后,对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成效进行了评价,从空间功能与体验、环境效益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认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6.2 创新成效与不足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在城市公园中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提升了公园的美感和吸引力。通过合理配置风景园林元素和建筑形式,使公园空间具有多功能性和互动性,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体验。同时,环境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应用,使公园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此外,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设计还可以表达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增强了公众对公园的认知和认同感。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一些公园的建筑设计仍缺乏创新性,与周围环境融合不够紧密,需要更多地考虑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另外,在可持续性设计方面,一些公园仍未充分应用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6.3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创新设计理念:继续探索创新的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理念,通过将当地文化和历史融入设计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增加公众对公园的认同感和文化认知。

推广可持续性设计:推动更多的城市公园采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和环保技术,注重生态景观设计原则的应用,实现公园设计的环境友好和生态效益。

深入人文体验:在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中加强人文体验的考量,通过情感共鸣和文化表达,增强公众对公园的情感认同和参与度。

跨学科合作:促进风景园林与建筑融合设计的跨学科合作,加强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设计、生态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公园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 基于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新城绿地整合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朱继红.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20.DOI:10.27351/d.cnki.gszhu.2020.002147.

[3]刘恒. 城园融合视角下城市公园更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1.DOI:10.26949/d.cnki.gblyu.2021.0001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