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王波1 何锋2

云南省国土资源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16

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探索科学评估建设项目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云南省生态环境概况及建设项目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节地评价在建设项目中的意义与应用,引入了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方法。然后,针对云南省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生态影响的节地评价模型。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生态影响、云南省、评价标准

正文

主要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建设项目的兴起对云南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项目通常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给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因此,开展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节地措施,可以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研究将为云南省的规划与建设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生态影响,探讨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以促进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 云南省生态环境概况及建设项目现状

2.1 云南省生态资源概述

2.1.1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首先,其地理位置多样,涵盖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其次,云南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拥有大量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以及许多特有的植物和鸟类,如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抗浪鱼、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七、马尾松、云南松等。再者,云南省气候类型多样,从热带到亚热带、暖温带和寒温带等不同气候带,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条件。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云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过度的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以及不合理的建设项目规划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损害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2.1.2 生物多样性状况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地区成为众多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家园。据统计,云南省拥有约1.7万种植物、1万余种昆虫和1700多种脊椎动物,其中许多物种属于珍稀濒危种类。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大量的农业扩张、城市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导致了生态栖息地的破坏和碎片化,影响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非法的捕猎和盗猎行为也对珍稀濒危物种构成了威胁。

2.2 云南省建设项目现状分析

2.2.1 建设项目类型与规模

随着云南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呈现出多样化和大规模化的特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和交流需求。

(2) 城市化建设:城市扩张和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

(3) 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涉及煤炭、电力、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以满足能源需求和推动工业发展。

(4) 农业和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等项目,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2.2.2 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

尽管建设项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贡献,但不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可能会对云南省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其中一些可能的影响包括:

(1) 生态系统破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项目可能导致土地开垦和生态系统退化,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生物多样性丧失: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大量土地资源,这可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对珍稀濒危物种造成威胁。

(3) 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可能导致大量土地破坏,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并可能引发环境污染。

3 节地评价在建设项目中的意义与应用

3.1 节地评价概述

3.1.1 节地评价定义与目标

节地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科学评估和规划,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建设项目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1]

节地评价是对建设项目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科学合理性、经济合理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评价,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保护。[2]通过节地评价,可以避免建设项目盲目开发、浪费土地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实现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3.1.2 节地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节地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当前需求,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而节地评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目标就是在保障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节地评价,可以优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开发和浪费,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3.2 基于生态影响的节地评价方法

3.2.1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生态影响的节地评价方法是将生态影响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对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方法的核心,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

(2) 生态敏感性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敏感性,确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

(3) 生态恢复能力评估:评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能力,以判断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4) 生态风险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如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3.2.2 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建立

在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和评价等级。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层次分析法可以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对不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确定,从而建立评价标准体系。专家打分法则是通过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再根据打分结果确定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评价过程,对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量化。

4 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研究

4.1 云南省生态环境特点与敏感区划分

4.1.1 生态环境脆弱性区划

生态环境脆弱性区划是对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估,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脆弱性区域,以揭示各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在脆弱性区划中,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1) 地形因素:包括地势高差、坡度等,地势复杂和陡峭的区域往往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脆弱性较高。

(2) 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考虑不同土地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森林覆盖、湿地面积等。

(3) 水资源:考虑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供需情况,以及可能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的程度。

(4) 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气温等气候要素,较极端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可以划分出云南省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区,为后续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4.1.2 生态敏感区域划定

生态敏感区域划定是基于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区的综合评估,确定对建设项目特别敏感的区域,即建设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划定生态敏感区域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 生态敏感物种和生态系统:区域内是否分布有珍稀濒危物种或重要生态系统,对于这些区域应特别重视生态保护。

(2) 自然灾害风险:区域内是否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对于容易受灾的区域要谨慎规划建设项目。

(3) 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是否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需要确保这些功能不受破坏。

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区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可以划定云南省的生态敏感区域,为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价提供重点关注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

4.2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建立

4.2.1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体系建立的关键步骤。通过专家评估、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可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从而确立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权重确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云南省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敏感区域的特殊性。例如,在生态敏感区域,对于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的指标可能赋予更高的权重,以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稳定。

4.2.2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模型构建

(1) 确定指标体系:

节地评价指标:土地利用效率、用地平衡度、土地资源利用强度。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得分、生态脆弱性评估得分。

(2) 给予指标权重:

节地评价指标权重:土地利用效率(0.3)、用地平衡度(0.4)、土地资源利用强度(0.3)。

生态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得分(0.6)、生态脆弱性评估得分(0.4)。

(3) 数据归一化:

将各节地评价指标和生态影响评价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其转化为0到1之间的得分值。

(4) 综合评价:

计算节地评价得分:将归一化后的节地评价指标得分按照权重加权平均,得出节地评价得分。

计算生态影响得分:将归一化后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得分按照权重加权平均,得出生态影响得分。

(5) 综合结果:

综合考虑节地评价得分和生态影响得分,得出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

可设定阈值将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等级,便于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和比较。得分在0.7以上为优秀,0.6-0.7为良好,0.5-0.6为一般,0.5以下为较差等级。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政策建议。在完成研究过程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成功构建了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该标准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效率、用地平衡度和土地资源利用强度三个评价指标,并通过权重确定和线性加权法构建了节地评价模型。

应用该节地评价标准,能够对建设项目的节地效率和生态影响进行科学量化评估。评价结果能为政府部门和规划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推动云南省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2 政策建议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推动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的应用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和展望:

5.2.1政府部门应鼓励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的应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鼓励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实施中采用节地评价标准,提高项目的节地效率和生态保护水平。

5.2.2加强专家与学术界的参与:政府部门应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节地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优化。他们可以提供专业意见和经验,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2.3持续优化节地评价标准:基于生态影响的云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工具,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应该持续跟踪实践应用情况,不断更新和改进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设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5.2.4开展实践应用研究:为了验证节地评价标准的实用性,鼓励开展更多的实践应用研究。通过将节地评价标准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积累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评价模型和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丁玲玲,杨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节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1):13-15.

[2], 西安市太平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节地评价. 陕西省,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8-04-26.

[3]刘文泽,雷逢春,张欣杰.我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实践分析[J].中国土地,2021(04):32-33.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1.04.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