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杨攀

西京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3

摘要

道家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生态和谐理念、生态平等思想以及健康的生态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中,本文作者从沉浸式融入、跟进式融入、互补式融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道家生态智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

正文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SGH22Y1907)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臭氧层耗损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明显减退,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鉴于此,研究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了解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对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确立生态和谐理念,助推大学生建立生态平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合理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生态智慧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道家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源。在道家思想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道”所化生,人与天地万物生死相递、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这种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自然为“道”的最高原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这一理念能激发大学生树立生态和谐理念,学会与自然共生共存。

“道生万物”与“物无贵贱”的哲学

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强调万物之间的平衡和平等关系。庄子的“物无贵贱”思想认为自然万物是道的物质展示,彼此相等,无贵贱之分,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实体。这种生态平等观念教导大学生尊重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从内心深处对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视同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

“知足知止”与“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

道家强调“知足知止”,即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应适可而止,不贪得无厌。同时“少私寡欲”主张保持质朴、减少私欲。道家崇尚的理想生存状态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人们应顺应自然,杜绝奢靡浪费,体验简约生活中的怡然自乐。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摒弃对物质资源的无限占有思想,培养健康的消费行为。

通过整合道家生态智慧,高校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人才至关重要。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顶层设计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4]2019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作为第一个国家机构部署全国自然教育的文件,为各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5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2023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专业化趋势。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渐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开设方面,设置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一些综合类院校,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专业与课程,如环境工程、植物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等;还有一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培养大学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培养教育目标之一

第三,一些大学生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 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道家生态智慧,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中深入挖掘道家生态思想,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学习领会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古人的生态智慧学习,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形成。

尽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尽管一些综合性院校开设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道家生态智慧,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生态道德观念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前瞻性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制度,不能积极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任务。在管理机制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约束。6 

二是高校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极大关系。但在高校部分教师中,明显表现出生态文明意识淡漠,生态责任感不强,生态法制观念欠缺,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模糊,生态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理解不够,特别是对道家的生态自然观、发展观、平衡观、道德观缺乏深刻认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有效性、针对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知行脱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相关问题,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广播电视网络、其他相关课程、学术报告、讲座等渠道有所了解和感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专业知识欠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等储备不足。同时,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时有脱节。目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程度也较高,具备一定的责任担当。但其生态文明意识过于理想不能内化为行动,导致生态文明知行脱节。特别是在当前物欲横流背景下,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富消费、借贷消费屡屡出现,从而致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如何将其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教育教学的沉浸式融合

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与基本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发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推进“课程生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例如,通过开设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继承生态文化,培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践行者。同时,利用科技赋能如“互联网+”、“VR虚拟融合”和“元宇宙+高等教育”等沉浸式教学方法,将道家生态思想如“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等有效融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二)跟进式融入:将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之中。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课程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教育、素质教育。8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让学生“走出去”。道家生态智慧不断告诫人们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通过融入大自然的过程,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道德生态责任意识;通过生态实践活动,确立“尊道贵德”的生态理想人格,净化心灵、提升自我。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无法“走出去”,只能进行“校内实践”,此时就要精心设计校内实践的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室、书本为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道家生态智慧美术展览、主题多样的生态舞台表演生态剧本杀、生态情景剧、生态手工比赛等,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拓展“第二课堂”的“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魅力,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学生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者建设者。

其次,以文化人,营造生态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化既有楼宇建设风格、校园生态布局、绿化环保设计等外观生态环境,也有校训、校风、学风、师生风貌、价值取向等内涵生态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倡导师生关系和谐、同学相处融洽、校园环境典雅、垃圾分类得当、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学习氛围浓郁、学术风气晴朗。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校园文化熏陶,自觉践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到的生态思想、道家生态智慧,自觉运用到日常行为之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互补式融入:将道家生态智慧融入到高校生态文明网络教育之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接受各种信息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首先,构建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开发网上生态文明教育课堂,使学生在上网冲浪过程中,获得生态文明教育。三年疫情使网络教学成为常态,许多高校都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利用线上资源,通过雨课堂、学堂在线、MOOC等,发布微课、微视频,图片、小作文,介绍道家生态思想、分享古人生态智慧,展示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内容、模范事迹等,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

其次,开设网上生态文明教育专栏,宣传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宣传过程中,要加强党委领导,高校各职能部门统筹规划,明确权利、义务,落实监督实施。只有这样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在网上提供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热点焦点话题,将一些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让学生讨论,通过脑力激荡法,激发学生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这样高校从课程、教材,课堂、教法,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方法,将道家生态智慧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生态行为实现。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9 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道家生态智慧联系起来、与当前的“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营造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健康顺利发展,使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美丽中国”提供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鹏立.道家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8):49-51.

2][3]杨萍.道家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之契合[J].学术交流,20104):23-26.

4秦利琳包万平.多措并举开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新局面[J].中国生态文明,20222):78-83.

5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10-25

6蔡美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7):83-84.

7赵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23(2):46-50.

8刘志坚.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3):185-1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