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唤醒·激励·内化——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高飞艳

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 064400

摘要

让课外阅读进入学校课程,找到与课内对接的方式,校本化建设实施,以“导读三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并持久保持阅读兴趣,用层递式评价与校园节日催生家庭阅读与学校阅读互促,通过阅读圈子的濡染熏陶助力阅读习惯养成,积淀阅读素养。 著名学者朱永新说过: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理性的、优秀的民族;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如何建设崇尚读书的校园?近几年,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整体推进 课程化实施 导读引领 评价激励 仪式内化

正文


一、用课程的实施来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

让课外阅读进入学校的课程,以校本课程的方式,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维度去实施延展,这样就能够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将阅读课纳入课表,利用午读和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时间,以课前导读激趣、课中导读推进、课后展示评价的阅读三课教学打破课内外阅读的壁垒,使学生得法于课内精读单篇,实践于课外整本书阅读,践行“阅写结合”理念,实现了主题阅读、主题读写的融通,实现了语文要素在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在例中学法、实践悟法、迁移用法的过程中落地

当学校将阅读作为一门课程来加以实施,以课堂教学为土壤来培育它的时候,它就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乃至于开花结果。

二、用导读的引领来唤醒阅读的渴望

好的导读,能够唤醒孩子对于阅读的渴望,增进孩子阅读的愉悦感。

1.读前指导

以《小王子》阅读为例:

《小王子》是写给大人的童话,故事性不太强,语言在诗意的抒情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一般不太爱读。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促使孩子读完。读前,我设计了这样的新书见面会,进行激趣引导:

猜人物,想作品:出示50法国法郎图,猜测图上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出示圣·埃克苏佩里的着装照,猜测他的职业、贡献等。不断设置谜题,将学生想知道究竟的欲望高高吊起之后,简介作者的生平,重点强调《小王子》的发行量和作者的离奇失踪,一谜解开又添新谜,激发学生想去阅读作品的欲望。

读评价,想作品:出示出版《小王子》美国学生版的约·米勒的话:《小王子》属于这种类型的书……它使孩子和成年人都喜欢。作品所刻意追求并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智慧和情感,使各种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益处,并且随时能够发现新的精神财富。再出示周国平和蒋军晶对这本书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特点,用名人效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

看图画,访人物:出示飞行员为小王子画的箱子,猜画的是什么引出神秘主人公,出示文字片段,激发疑问:“我当时在远离人烟千里之外的地方。而这个小家伙给我的印象是,他既不像迷了路的样子,也没有半点疲乏、饥渴、惧怕的神情。他丝毫不像是一个迷失在旷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的孩子。”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出现了一个能够看懂飞行员的画的孩子,他的出现本身就带着谜团,引导学生质疑:这个满头金发、身着长袍的孩子有几岁?他父母是谁?他来自哪里?为什么来?怎样来的?这个神秘主人公自带的谜团使学生的好奇心更强了。

读对话,猜情节:出示小王子和飞行员的对话:“这没有什么关系,我那里很小很小。”“一直朝前走,也不会走出多远……”童话么,当然有“离奇的情节”,很多童话都是这样讲故事的:英雄远走——寻求奇迹——经历磨难——结局,按照这样讲故事的方法,用小王子的话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在猜测中编织情节:小王子从哪里乘坐什么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在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最后……在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小王子的形象。

读目录,找差异,锁定看点:出示部分目录,自读,看与自己编的故事有无契合点。寻找自己最想读的章节,先读为快。

这一系列读前的教学行为吊足了孩子的胃口,阅读的激情完全被唤醒,产生了一口气把书读完的欲望

2.读中指导

有的图书故事内容比较深刻,文字比较多,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保持阅读兴趣,促使他们把书读完,并且主动去探究它的主题意义呢?以《第十四条金鱼》为例:

在读中指导读书会上,我教给孩子们一些对话的策略来激发阅读兴趣。首先,与书籍本身对话——勾画精彩描写或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把它读给大家听;其次,与作者对话——批注勾画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同的理解或者不认同的质疑、迷惑等等;再次,与同伴对话——提出问题或者回答伙伴的问题,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的阅读密码、写作密码;第四,与自己对话——摘录句子或者片段,写出感受:我读到了什么,弄懂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我还想到了什么等等最后,再次与书籍对话——进行创意写作,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通过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穿越共生等多种方式进行主题感知,深度对话。总之,在多重对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持久动力,孩子们展示做法、交流想法、分享收获,让阅读在同伴和老师的协助中轻松快乐地进行下去。

3.读后指导

读后指导孩子们进行阅读成果的展示,如朗读会、故事会、表演会、心得交流会等,会使孩子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再次得到提升,阅读的快乐体验会再次加强。低年级故事表演会是最快乐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上台表演。以《哇哦,有雷雨》为例:

二年级小朋友读完《哇哦,有雷雨》之后,我根据班里孩子的层次分别指导:

记忆力特别强的同学,单独讲故事;

记忆力比较强的同学,合作来表演;

记忆力差一些或者内向不自信的同学,读旁白、做道具、当群演。

其中,第二小组的一个很内向的同学演没有台词的大象,这位同学在表演的时候,憨憨笨笨地在远处跳,当背景板,逗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自己也很满足;第三小组讲的是“云朵”料理的故事,全员参与,除了兔子、狐狸、山雀牧师和旁白,其他的人都当小云朵,他们把书顶在头上,左一摇、右一摆,把自己当成云在空中飘,特别有创意;最后一组除了上场演员,其他同学都当了配音演员。大象招呼太阳出来会唱什么歌呢?可能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大象声音那么大,得全组齐唱,他们合力演大象,结果把全班都带动起来跟着唱,歌声、笑声传出老远。在排练中,在表演中,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友谊最好的样子,同时,进一步唤醒了继续阅读的需求。

三、用层递的评价来激励阅读习惯养成

孩子的阅读是需要不断被关注、被肯定和被鼓励的,所以孩子的阅读行

为一定要有阅读评价的跟进才有持久的动力。阅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阅读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更明显,为此我们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层递性评价方案。

(一)学生评价

评价以学年为周期(大约300天),采取进级方式,共分7个等级,进级颜色按彩虹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递增,每坚持21天上升一级,获得标志奖励和精神奖励、特权奖励,如奖励升旗一次、和校领导合影、在校行知讲堂做主讲等。(计算坚持天数时必须连续,如有间断,从新开始计算。)

(二)家长评价

陪伴共读的家长,一个周期获“细心家长”奖,四个周期获“耐心家长”奖,十五个周期获“智慧家长”奖,家庭获“书香家庭”。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学生阅读动态外,还要为坚持阅读的孩子建立电子档案,依据坚持时间可获“勤知教师”、“笃知教师”、“真知教师”等称号。

这样的评价方式注重了过程的连续性,使学生、教师和家长形成了合力,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创建了人人爱阅读、时时谈阅读、处处邀阅读的读书环境。

四、用节日的仪式来内化阅读素养

阅读成果的展示方式有很多种,以阅读节的方式来展示,不仅能够把多种形式包蕴其中,极大地激发师生创作的激情,还能够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彼此驯养,将习惯内化为个人素养。

七小,每年四月的阅读节都是最盛大的庆典阅读节前,孩子们准备自己的作品:设计别具一格的书签,制作阅读小报、书籍名片,练习作品的朗诵,排练经典名著短剧……阅读活动成为主旋律;一个家庭似乎就是一个小剧组,家长给孩子当观众、当参谋、当评委、当导演、当群演、当道具、当灯光、当服装……身兼多职,全力配合孩子,仿佛又回到童年,成为了孩子的同学;学校征集阅读节吉祥物、logo、徽章、家庭读书故事,老师们进行校演节目的指导与排练、学生作品的评选与环境布置,书签路、名片墙、小报林、笔记岛、名著角、展板迷宫……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弥漫着书香,成为书籍的王国、童话的梦工厂。

阅读节中,孩子们先登台表演:朗诵经典的篇章、分享美妙的情节、演绎精彩的故事、表达独特的感受……再在大家的注目下,独自或者和家长一起,接受领导的表彰。

阅读节的最后,孩子、家长、老师游园参观,走书签路、赏名片墙、进小报林、逛笔记岛、走展板迷宫……在这个隆重的庆典里,从策划到准备,从布置展览到舞台演出,孩子、家长、老师全程参与,全程互助协作,为了输出优质的阅读成果,一遍又一遍阅读咀嚼原作,内化为个人的修养,真正实现了“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中品味幸福人生”。

 “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阅读,就是打开世界之窗。”当一所学校,当一群教师,用热情和智慧去引领课内外阅读的时候,就会使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让每一间教室都透出阅读的灵光,让每一个家庭都散发浓郁的书香,让每个人都在阅读中遇见更充实、更自信、更包容、更有远见卓识的自己。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