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田寅彦眼中日本人的自然观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常梅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56

摘要

寺田寅彦(1878年~1935年)为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随笔家,其随笔涉及题材广泛,其中关于地震、火灾、海啸等的自然灾害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寺田曾作为震灾特别委员视察受灾地。之后发生的三陆地区大海啸(1933年)、静冈地震(1935年)等灾害,寺田都亲自赴受灾地考察。寺田不断通过实地调查学习自然灾害,提高民众的灾害意识,笔耕不辍,警钟长鸣。本文主要以其随笔集《天灾与日本人》为蓝本,从日本的自然、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眼中日本人的自然观。


关键词

寺田寅彦 日本人 自然观

正文

江汉大学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2021yb115

一、日本的自然

在探讨日本人的自然观时,寺田提出首先应深入理解日本的自然特质。日本的自然环境以其复杂多变而闻名,从四季分明的气候到地形地貌的多样性,这一切不仅塑造了日本独有的景观,还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日本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拥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种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气候变化要求人们保持高度警觉,并作出各种努力以适应环境。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温带气候,日本的气候特殊性在于其地理位置——既是大陆的边缘,又是环海的岛屿。因此,日本气候呈现出大陆与海洋特征的复杂交融,不仅有周期性的季节变化,还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动,造成多样且频繁的气候模式。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日本自然的另一大特点。地质运动造成的地形多样性和地质差异带来的问题,使日本拥有复杂的地形分布和水陆交错的景观。火山活动为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独特的特色。这些复杂的地形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分布和交通网络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小城市的兴起和封建时代地区割据的形成。地形特征促使居民适应并珍视各自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深厚的地方特性和对土地的依恋。

古代地质活动留下的痕迹至今仍然活跃,如频繁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日本人共有的经验,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文化心理。火山不仅因其威慑力对人们产生影响,还因其美丽的山水贡献了许多国家公园的风景。火山活动不仅塑造了日本的自然美景,还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地质的多样变化也导致了植被景观的多样性,从而使日本的自然风貌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这种多样的自然环境使得日本能够栽培多种农作物,反映了其气候和土壤的丰富多样性。这样的环境不仅滋养了丰富的物理景观,也塑造了日本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

在探讨日本的自然环境时,不得不提的是植物界对动物界的深刻影响。日本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生态,这不仅预示着其动物生态的多样性,而且还塑造了该国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成为多种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这一点在季节性景观的变化中尤为明显。同时,日本的水产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也堪称世界之最,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漫长的海岸线及覆盖广泛纬度范围,另一方面则源于复杂的海流系统,这些海流不断地将不同温度的盐分和气体从四面八方带到日本周围,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海洋生态,还对其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从贝冢遗址到渔猎活动,都展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捕鱼技术的进步使得渔场逐渐向远海扩展,捕获的海洋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日本人餐桌上的鱼贝和海草等食物,不仅味美,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食文化。

从气候学、地形学到生物学,日本的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了多样化的分化阶段。人们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都在不断努力,这种努力不仅培养了人们对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敏锐反应,也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奥秘的敬畏。对自然深入的了解和顺应,促使人们学习自然的智慧,将其经验应用于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

寺田对现代日本社会中某些忽视本土自然环境、盲目引入西方科技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古日本人在建设之前会进行相地”——一种考虑地理环境的古老智慧,而现代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了一系列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悲剧。昭和九年和十年的风灾水灾便是这种忽视自然警示的结果。寺田认为,现代日本社会在享受自然恩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是对自然环境深刻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探索日本自然环境的特异性之后,理解日本人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生活方式变得尤为重要。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从饮食到服饰,再到住宅建设,都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在饮食方面,远古时期的日本人以鱼贝和野生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随着农业技术从南洋和中国的传入,饮食习惯逐渐多样化。佛教传入后,素食文化得到发展,米和谷物成为了主食。古日语中,“菜”既可以指蔬菜也可以指鱼,反映了副食以鱼贝和蔬菜为主的特点。日本人注重保留食物的自然味道,避免过多调味,这不仅保留了食物中的营养,也展现了对新鲜食材的极致追求。此外,食物的季节性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应季的蔬菜和海产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循环出现,丰富了餐桌同时也体现了与自然节律的同步。

在服饰上,日本人偏好使用植物性材料如麻布和棉布,而毛皮和毛织品则成为了进口品。这一偏好与日本温湿的气候密切相关。养蚕业的引入恰好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使得绢布后来成为了日本的出口商品。尽管服装样式多受中国影响,但其发展和分化最终是在日本固有的气候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完成的。即便是西装在近代日本普及,传统的和服依旧是文化的象征,难以被替代。

住宅建筑方面,木制结构成为了首选,这既因为日本林木资源丰富,也因为木制建筑能够更好地承受频繁的地震和台风侵袭。日本的住宅多为平房或两层建筑,古代如五重塔等建筑展现了古人对工程学的深刻理解。为了适应温湿气候,住宅设计中注重地板下的通风和地基防腐,同时通过屋檐和外廊的设计来适应日照和雨雪的变化。纸拉门的使用既能扩散光线又能调节空气流通,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精妙考量。

近年来,虽然钢筋混凝土住宅因其对地震和台风的强抗性而增多,但这种结构的墙壁因热传导慢导致夏季潮湿、冬季干燥的问题。这与日本传统房屋在调节湿度和保持舒适度方面的智慧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的土墙外侧贴上的护墙板,从防寒防暑到湿度调节,展现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智慧。

日本庭园艺术是其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常被用来展示日本人对自然观的独到理解。在这种文化中,山水景观被巧妙地引入住宅旁,使得居住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与之和谐共存。盆栽和插花不仅是庭园艺术的延伸,也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微缩表达。赏花、游山等活动,本质上是将庭园的美感扩展至广阔的自然之中,而赏月、祭星等习俗则似乎试图将这种美学观念扩展至整个宇宙。

在日本,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相关的职业,如农民和渔民,对自然的变化格外敏感。他们对季节的变化和天气的微妙变动有着深刻的观察力和理解,这种知识几乎达到了超乎科学的程度。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接受大自然的恩惠的同时,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也浸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观念中。海陆生活的神话,如山幸彦和海幸彦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展现了海洋与陆地生活的和谐融合。

这种深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不仅体现了日本自然的独特性,也反映了这些自然条件对日本人生活习惯和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从庭园设计到职业选择,日本人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对自然界敬畏的体现,也是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三、日本人的精神生活

在日本这个自然环境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国家,八百万神的信仰不仅生动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也揭示了他们与自然界的深刻联系。自然界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山川还是树木,都被视为神性的存在。这种信仰不仅基于对自然的敬畏,更源于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只有通过尊重和遵循自然,人类的生活和生命才能得到确保。此外,日本各地的村落建立了镇守的神社,这一传统同样反映了日本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观念。

佛教能够从异国传入并在日本扎根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教义中的无常观与日本人对自然的认知不谋而合。居住在频繁遭遇地震和自然灾害的国度,日本人将无常视为生活的常态,这种感知已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之中。

日本的文学和艺术,尤其是短歌和俳句,精准而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背景,而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俳谐岁时记》等作品,更是将这种与自然界的互动编织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纹理。短歌和俳句中的季节感不仅仅是对自然变换的记录,更是对日本人精神生活深度的反映。

日本人的自然观不仅深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在精神和文化表达上呈现出独特的发展。俳句的普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独特自然观的明显体现。从古至今,短歌虽起初属于庶民,后来渐成宫廷及僧侣的精神寄托,而俳句则跨越了社会阶层的界限,成为广泛流行于民间的诗歌形式。俳句的扩散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将深植于日本文化的自然观广泛传播至普通民众之中,体现了日本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法国学者对俳句的评价,“日本人个个都是诗人”,不仅归功于俳句简短易模仿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基于日本人特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不仅使俳句成为可能,还促使这种文化形态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鸣的艺术表达。

在美术工艺方面,日本的自然观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日本绘画,受和歌、俳句等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不将自然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是看作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整体。近年来,西方艺术家在现代科技推动下的绘画探索中,也开始借鉴日本浮世绘中的这一表达方式,寻找新的艺术出路。

音乐领域也同样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传统音乐,如三曲,常常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追求。在描绘乐器之声时,自然界的声响常被用作比喻,反映了日本人试图通过音乐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愿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寺田认为,日本的自然界空间时间上都非常复杂多样自然授予人们无限恩惠,同时以其不可抗拒的威力统治着人们。由此,人们学会了通过服从自然来充分享受其恩惠。这种特别的自然观给日本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带来了特殊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限制了艺术的幅度然而,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自然现象,正如日本的风土和生物界不能依靠人类的力量随意改变一样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日本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如今终于与世界其他地区开始接触一方面得益于科学的进步交通工具的逐渐发达。实际上,交通工具的发展令地球变小,给地理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变化。相距遥远的地方近距离的地方在交通上更近,也就是说空间扭曲了。距离和时间的尺度也开始发生偏差。于是,人们获得了千里眼顺风耳,获得了曾经梦寐以求的鸟之如此,自然与人已不复从前,那么日本人的自然观也必须相应地发生某些变化。并且,新的日本人在适应新的自然之前,今后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修炼必须积累大量错误与失败的痛苦经验。

话虽如此,日本人毕竟是日本人,日本的自然几乎还是过去那个自然,即便依靠科学的力量,也不可能改变日本人的人种特质,自由支配整个日本的风土人情。然而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常常被遗忘。仅模仿西洋人的衣食住行接受他们的思想,便妄图彻底改变日本人解剖学上的特异性,甚至转换日本的气候风土,这种想法极其轻率鲁莽寺田认为认识并有效利用日本所有的特异性,同时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日本人的使命存在理由,也是对世界人类进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寺田寅彦.天灾与日本人 寺田寅彦随笔选[M]角川索菲亚文库,2011

[2] 寺田寅彦日本人的自然观 寺田寅彦随笔集(第卷)小宫丰隆编[M].岩波文库,2016

[3] 寺田寅彦.天灾与国防[M].讲谈社学术文库,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