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探索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颜西贝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资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本文阐述了产教融合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同时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和推广该发展模式的实践建议,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非遗传承;产教融合

正文

1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集艺术、文化与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通过视觉传达设计,非遗的元素得以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解读和展示,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理解,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实践活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手,它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非遗的机会,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在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实用的设计技能和深入理解非遗文化,还促进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应用开辟了新渠道。因此,探索和优化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不仅对于提高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

2 文献综述

2.1 视觉传达设计与非遗传承研究现状

在视觉传达设计与非遗传承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有效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手段使非遗文化得到新的生命,如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展览设计等方式,使传统文化以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形式呈现。这些实践不仅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新的路径。然而,研究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设计实践中对非遗文化的表面化利用而缺乏深入理解和尊重,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   

2.2 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产教融合为非遗传承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非遗相关的设计项目,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非遗项目的研究、设计、制作等环节,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强了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然而,产教融合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目标不一致、资源分配不均、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入发展。

3 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时,依托于三大理论基础:视觉传达设计理论、非遗传承理论以及产教融合理论,这三大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广阔的视角。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柱,强调通过视觉元素如图形、文字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念的过程和方法。该理论认为,良好的视觉设计不仅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更能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与受众建立连接,从而有效传递文化和价值。在非遗传承领域,视觉传达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如品牌形象设计、展览布展设计等,能够使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和现代的形式呈现,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其次,非遗传承理论是本研究的另一理论基石。该理论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不同代际间传递和延续。非遗传承理论强调,非遗的保护不仅需要记录和保存其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活化利用,即将非遗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这一理论指出,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包括教育机构、企业、政府以及公众等,共同促进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播和应用。最后,产教融合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框架。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理论强调,教育应更贴近产业实际,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创新。在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发展中,产教融合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促进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拓宽了非遗传承的渠道和方式。

4 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

4.1 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和实践。这些实训基地通常配备了先进的设计软件、硬件设备和工作室,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平台。除了基础的设计设备,一些实训基地还引入了传统工艺的制作工具和材料,以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学习传统技艺。管理体系方面,这些基地往往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由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运营,旨在通过这种模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上,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场所,还通过组织各种设计比赛、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实训基地在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和非遗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资源配置不均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基地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更新教学设备或引进高质量的师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实训基地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旨在缩小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此外,非遗传承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技艺,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这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合格的非遗传承教师相对稀缺,加之缺乏有效的师资培训和评价机制,使得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还有,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也面临挑战。虽然理论上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实训基地的运营提供支持,但在实践中,企业和教育机构的目标可能不一致,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较高,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效果。此外,随着社会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在传承中保持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同时又能创新发展,成为了实训基地在教学和研究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5 发展模式探索

在探索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确立一系列构建原则,以确保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同时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于此,构建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性、互利共赢、创新与传承并重,以及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首先,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模式需要考虑长期运行的可行性,包括文化、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实训基地的运营不仅要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确保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其次,互利共赢原则要求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企业和社区等各方都能从中获益。这包括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通过合作获得创新设计方案,增强产品竞争力;社区则通过非遗文化的活化与创新,促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第三,创新与传承并重原则指出,发展模式需要既重视非遗文化的传统价值和意义,又鼓励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和改造,使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原则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应相辅相成,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到理论研究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发展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来构建。首先,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发展特色教育项目,如设立非遗文化工作室、开展非遗设计竞赛等,既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又提供了展示设计才能的平台。再次,加强对学生创业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将非遗文化与视觉设计相结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开发,促进非遗文化的市场化和现代化传播。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和教育提供新的形式和手段,拓宽非遗传承的渠道和方式。

6典型案例分析

在探索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的实践中,某设计学院与地方非遗项目合作的案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该案例中,设计学院与一家专注于传统木版年画的非遗工坊建立了合作关系,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学院方面,将此合作项目纳入课程体系,设计了一系列以木版年画为核心的设计课程,包括历史研究、图案创作、技术工艺学习等内容。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年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亲自前往工坊,学习传统的制作技艺,实践中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

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们成功设计出一系列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木版年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校内外展览中受到好评,还被当地政府用于文化旅游宣传,增加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此外,部分优秀设计作品被工坊采纳并生产,既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也为工坊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这一案例展示了通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如何有效地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资源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不仅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非遗文化得以通过新的视角和形式传播,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参与,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一实践证明了产教融合模式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7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索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群的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的重要发现。研究证明,该发展模式不仅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它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带来了创新。通过产教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还提升了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实践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企业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确保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其次,应更多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加其吸引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未来的研究,建议可以从更多维度探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如考虑地区文化差异、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等,以寻找更加具体和适应性强的模式。同时,也应关注产教融合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希.浅析非遗文化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山西青年,2023,(09):13-15.

[2]孙杨,马成荣.视觉文化模式下产教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创的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05):71-76.

[3]王国涛.建水紫陶“校企政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20.DOI:10.27456/d.cnki.gyndu.2020.001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