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自主学习 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们正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因为它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数学成绩最有效的途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包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能力。
一、 创设引人入胜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也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因为兴趣而主动学习,教师需要在每堂课的导入上下功夫。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介绍有趣的题目、数学知识的背景、数学家的故事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欲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小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借助几何画板、GeoGebra等软件展示函数图像、空间几何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成功的导入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重视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神州十二号卫星发射的壮观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然后,教师可以引出卫星运行轨道为椭圆的数学原理,让学生了解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神州十二号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圆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实际上,神州十二号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状。那么,椭圆在数学上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可以利用PPT或小视频,直观地展示椭圆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圆锥曲线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椭圆的概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能够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 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学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教授曾言:“若学生能自学,其效果往往胜过教师的直接教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往往印象不深,犹如我们走路,他人引领,即便走多次,也难以记住路径。而自己探索,只需一次,便能牢记在心。”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新课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学生应深入研究课本内容,对不理解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从最初仅是阅读内容,逐渐能够清晰地解释重难点,推导简单的数学公式,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教师在授课时便能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和牢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奠定了基础,进而才能谈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才能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相呼应。通过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探究中。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这一章时,由于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内容,并针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讨论。随着学生自主预习的深入,他们从最初仅是阅读内容,逐渐能够清晰地解释重难点,推导简单的数学公式,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教师在授课时便能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和牢固。公式也可以记得更加牢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计算一个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并通过互动交流,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
三、 大胆放手,学生积极参入讲课,激发学生内驱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而学生被动听讲,往往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数学问题。正如古人云:“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步骤。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钻研劲头和信心。学生们常常为了探讨一道题而争论不休,为了能在课堂上讲解题目,他们甚至会争先恐后地抢夺黑板。如果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他们也会主动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就像一场擂台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服务者,适时进行点拨、答疑、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知识。学生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导课堂,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运用”时,由于其难度较大,往往成为高考中的压轴题。起初,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困难,甚至无法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然而,通过一种创新的课堂模式,即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上到讲台成为“老师”,老师变成“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开始主动参与,积极研究历年高考中的导数题目,以争取在课堂上讲解的机会。学生们为了能够站在讲台上,不得不深入研究导数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这种自主研究的过程不仅提升了他们对导数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解题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们开始能够自主设计题目,并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解答。这种主动性的提升使得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导数的概念和应用。
四、 小组合作,提升自我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一个小组,同时巡视其他小组,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正如数学家陈省身所言:“数学是思考的产物。通过交换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还提升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和群体意识。通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反思错误思路和方法,同时拓展解题思路,集思广益,拓宽数学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应自行查漏补缺,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尤其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感到数学知识难度大,有畏难情绪。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可以,我能行”,增强自主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同时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为了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学生们通常会先自主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高效率的学习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和价值。正如一切创造发明,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实践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取得进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兴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途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4,(08):65-68.
[2]吴松.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高考,2023,(35):42-44.
[3]徐玥.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3):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