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现如今,许多国外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我国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受这种新兴文化的影响。那么,在不断追求文化进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必须从小学生入手,小学生更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他们年龄较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高,但由于语文课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小学语文课就是语文的开端,而开始也往往是最关键的。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文课的知识点内容的传授。它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渗透,而且还有精神触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进而教导学习者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品德观、价值理念。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叫《孔融让梨》,我们对这篇课文十分熟悉。“孔融让梨”是中华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中的寓言说明人们要培养敬老爱幼的美德,也告诫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自私,更不能只顾及自身而不考虑别人。
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这就是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通过教师及语文的课堂教学传递给了学生,只有传承下去,这种精神才会散发光彩。类似于这样的课文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也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等都能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和精神品质。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寻求满足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借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坚强、勇敢成为学生的人生格言,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1.使文化接近学生,使学生找到主体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有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师的设计下,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找到传承优秀文化的主体感,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可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学生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感,从而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2.揭示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去,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易于学生的理解与喜爱,使知识教学充满文化气息。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语文知识,并且在这种充满文化趣味和人文精神的课堂中学习文化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堂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更加轻松有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标准内在化,找到自己的价值,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及家长出现“唯分数论”的现象,很多老师一味追求分数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和家长都有共同的看法,即只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从而去“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国学素养、人文文化及塑造健全人格的影响力。小学语文教材上有非常多的优美范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汲取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可是有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后的生字、拼音等基础知识教学。为了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必须转变思想观点,更正态度,以便于让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形成更好的影响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语文各知识点相互融通。
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刘胡兰》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到刘胡兰光荣牺牲的时候,真情流露,声泪俱下,学生是真正地被刘胡兰可敬可佩的精神所感动。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只讲这篇课文的字词、整篇课文的形式结构等考试内容,那么学生只会去想哪些是考试内容,哪些需要背,哪些不用背,而不会真正体会出一篇课文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课文所体现出的可贵精神,更不会在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成绩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给学生的精神文化同样可贵,对于培养小学生这样的未来祖国的花朵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环境,在轻松且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对学生心灵的浸润。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做底蕴,会使小学生对自身国家优秀文化不够理解,对自身国家的传统文化自信程度也不足,没有支撑,从而精神空虚,文化匮乏。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拓展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丰厚而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得天独厚价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更主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增长与积累的重要阶段,通过这种方式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给学生,不仅打开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大门,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说《草》这篇古诗,讲了原上野草生生不已的自然规律,尽管大火将野草燃烧殆尽,只要有春风吹过,又是漫地青绿野草,从而赞美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许多小学生通过这篇古诗的学习,感受到了小草身上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精神.
(二)通过对古诗词欣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经典古诗词,有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包含在其中。这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积淀,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力不断增强。加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经典古诗词,使学生加深记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最纯真的部分。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元日》等古诗词,说的就是我国节日,节日里寄托着中华民族儿女最真挚的幸福情感,再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节日习俗里,人们还能够更加生动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谐融洽,努力生活的精彩片段。由于这些传统节日独具文化氛围,也因而带来了更多的民族风俗,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学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任。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着国家使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与必要性,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内在素养,及时更新教育知识观念与体系,与时俱进,才能够满足处在发展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韦爱勤2018《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小学生作业辅导》(读写双赢)第8期。
[2]刘晶20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三论》,《语文建设》第8期。
[3]王丽波2020《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第3期。
[4]刘淳2020《增强文化自信——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文教资料》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