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尚明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摘要

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我国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和审美倾向,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道德理念。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领域,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节日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正文


[注]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110)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承与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以及审美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中华传统节日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容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例如,讲述春节的习俗和历史背景,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节日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如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理念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融合传统节日文化的语文教学能够提供更多情境化的学习场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制作灯笼、书写对联等,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如诗词歌赋、节日故事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培养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思维。在了解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例如,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节日,或者设计新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这种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也促使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打造情境课堂,培养节日文化认同

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中,情境课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与节日文化相关的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以若干节日核心的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在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有关春节的资料基础上进行充分备课。通过对“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词句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春节背后的文化习俗,从而深化对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回忆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并与古代人民的节日活动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春节习俗活动的核心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与期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互动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节日习俗体验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春节及其传统习俗的理解,还能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情感丰富地朗读古诗词,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对春节的美好祝福和深厚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听觉上领略到诗歌的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在视觉和情感上体验到春节的传统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意义。通过打造如此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师不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通过节日文化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得到滋养。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教育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拓展节日文化,赋传统以新意

在探究和拓展节日文化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不断探寻如何将传统节日的韵味和内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传统节日可能只是简单的假期和习俗,但当教师将这些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时,意义便深远地超出了原有的框架。以五年级上册《乞巧》这首古诗为例,教师试图将传统七夕节的浪漫文化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在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鼓励孩子们分享他们对七夕节的初步理解,比如他们知道的习俗、故事或是他们自己的经历。这样的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个人经验与学习内容连接起来的机会。在剖析《乞巧》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关注那些描绘七夕节的关键字眼和句子,如“七夕”、“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和“红丝”。通过深入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教师还融入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引导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感受到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坚持与勇气。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七夕节相关的其他文献,比如诗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样的课外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于七夕节的认识,也扩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阅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韵味。

(三)分层分类教学,浸润学生心灵

在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深化文化认知非常关键。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中,这种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元宵节为例,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感知和理解层面。在这一阶段,通过讨论、演讲和交流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了解元宵节的历史和文化。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讨论来清晰地表达自己关于节日的看法和感受。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还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更为成熟,可以采用更复杂的教学方法,如编写课本剧或舞台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还能通过剧本创作和角色扮演,体验并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此外,教育者可以创设具有节日特色的场景,如猜灯谜、讲故事、古诗词朗诵和飞花令等活动,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种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如此一来,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经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多维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将两者有效融合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的深入挖掘以及创新性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陈海珍. 运用数字媒体技术 开发闽南文化育人资源——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 (09): 60-62.

[2]洪萍萍.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2, (21): 84-86.

[3]刘春会. 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 (09): 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