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蓉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县河九年制学校 邮编:725008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断实行的当下,要求数学教师教学之余,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可实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自主探究课堂的内涵,随后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构建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几点阐述,在总结思考中积淀教学机智,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数学模式

正文


引言: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要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其可自主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不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开展。自主探究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于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获得了显著成果,教师应及时把握初中阶段的教学时期,合理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为今后更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自主探究课堂的内涵

教育改革不断实施的当下,各类新型教学理念被不断引入初中课堂。经过大量实践可知,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提升班级学生课堂参与度,又能辅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佳,故教师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授课是可行的。

所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即“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浓厚、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激发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为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适当将课堂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实践能力获得锻炼,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带动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逻辑性较强,所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都应及时解答或引导,维持学生探索兴趣;对于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令学生保持较强学习自信心。

二、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当下初中数学课堂可发现,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偏离并违背教师对教学活动要求的现象严重(如课堂不听讲、课后不复习)等,造成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间的严重不协调。针对此种情况,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受兴趣引导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开展[1]。以学习“有理数”的有关知识点为例,为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将知识点划分为“概念层次”“规则层次”及“应用层次”三个方面,令学生通过闯关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索,找出不同层次需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等。当班级学生陆续发表自身观点后,教师还应随机选择学生上台,使其进行总结,以令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都获得锻炼。由于该种教学方式趣味性较强,故学生都将积极、自主地查询与教材内容的相关资料,可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令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还原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行业不断发展、改革的当下,教师应清晰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其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初中数学课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加强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将繁琐但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巩固旧知、学习新知的同时构建有关内容的逻辑框架。例如,学习“平方差(a+b)(a-b)=a2-b2”知识点时,教师便应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数学基础及实际学习能力等出发,创新课堂形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重、难点内容。首先,课堂开始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复习因式分解的知识点(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等,以此引入新知识的教学。随后,教师可将(a+b)(a-b)=a2-b2 等式两边的整式乘法和多项式交换位置a2-b2=(a+b)(a-b),令学生推断第二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使学生发现第二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最后,教师即可带领学生进入练习,要求学生通过计算“25-16x29a2- b29 (m+n)2-(m-n)2;2x3-8x”等,以令学生通过计算逐渐发现规律,把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由于此时结论的获得是引导学生不断观察和探索而获得的,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有效获得锻炼。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惑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能力等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主探究课堂构建后,学生常会遇到或多或少的疑问,存在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应于班级内营造一种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及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提问,从而师生配合共同解决问题,更好地实践教学目标[2]。例如,学习一元方程时,部分学生计算过程总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共同对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使学生于彼此思维交流互换中,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实现整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不仅如此,为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举行小型的实践活动,以降低学生对线性方程的理解难度:教师可选择学生以恒定的速度从班级步行到教师办公室,记录下时间t1,随后让学生以同样的速度从班级步行到厕所,记录下时间t2,通过实际测量可知,班级到教师办公室的距离为30m,则班级到厕所的距离是多少?鼓励学生列式30/t1=x/t2(其中x为班级到厕所的距离),此时学生将受良好氛围影响,积极提出内心困惑,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理解。

(四)加强小组合作探究

尽管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模式的构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考虑到部分知识点较难、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学习效率有限的情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帮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互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该过程中,教师不应一个旁观者,而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适当进行评价,并令学生自身就小组内部学习表现进行总结,使学生不断查漏补缺,更好地获得学习能力及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3]。以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为例,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经常会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部分时候的解答题中也要用到不等式(如利用不等关系求范围等),因此,教师务必帮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且要加强学生对不等式和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令其以小组为单位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更好地解决各类问题。且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生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令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教师也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需求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保证所构建的数学课教学体系更具有教育意义。

(五)适当构建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构建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得到发挥,教师除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外,还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学习条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教师应适当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其图片、视频等资源较为丰富的特征为学生构建直观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下,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并深入理解有关的理念知识。需注意的是,情境的构建应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及认知范围,以最大限度发挥情境带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作用。例如,带领学生学习“三角函数”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教师有必要积极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通过为学生展示多个图像,使学生找规律并思考提问,使学生探索归纳能力获得锻炼的同时,也获得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优秀教学方式,对自主探究课堂模式进行创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斌.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J].家长,2020,(23):79-80.

[2] 张向强.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20,(23):100-101.

[3] 张剑红.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精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5):104+106.


...


阅读全文